利用緯絲顯花的中國唐代絲織物。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331號墓曾出土一件緯絲顯花的瑞花幾何紋錦,與高昌義和六年(唐武德二年,619)的文書同時出土,說明它最晚生產於初唐。其花紋也是初唐流行的式樣。它糾正瞭中國緯錦始於盛唐的說法。這件瑞花幾何紋緯錦,花紋由成排的圓形點子與十字形四瓣花間隔橫向排列。深藍色地,大紅、淺藍、乳白色花。經密每釐米36根,緯密每釐米38根。紋、地均為右向三枚緯斜紋組織。實物長18.5釐米,寬7.5釐米。保留有長17.3釐米的幅邊,可清楚看看見緯絲回梭繞在邊經上的圈套。此錦現藏故宮博物院。

  新疆先後出土的唐代緯錦數量較多,而經錦則為數極少,說明那時緯錦已經取代瞭經錦的地位。緯錦工藝的勃興,是織錦工藝提高到新階段的標志。緯線顯花的工藝,可以克服傳統的經線顯花不能隨意變換花紋色彩的缺陷,因為經線是固定在經軸上不能隨時撤換的,而緯線隻要隨便改換不同色緯的織梭,就可以增加花紋色彩的變化,而且在織造時還可以通過打緯的運動增加緯密,使花紋織得更加細致精美。如1968 年在新疆阿斯塔那北區第381號唐墓出土的兩件唐代紅地花鳥紋緯錦(圖1),其中一件長38厘米,寬24.5厘米,經密每厘米52根,緯密每厘米96根,主題花是由4組對稱形寫生花枝與牡丹花組合成的團花,4隻銜花的練雀在團花周圍飛翔,4對蜜蜂穿插於花間。團花外面的空間有從巖石中長出的花卉及鸚鵡、山嶽、如意雲紋等。主題花橫寬28.4厘米,兩旁由寬3.6厘米的藍地五彩花卉帶作裝飾。這件織錦紋緯系由一組紅色地緯及藍、綠、黃、沉香四組彩色紋緯,與一組白色單絲地經、一組白色雙絲紋經交織的緯五重織物。地紋由紅色地緯與單絲地經交織成1/2喡左向25度變化緩斜紋。花紋用彩色紋緯與單絲地緯交織成1/2喡左向25度變化緩斜紋。雙絲紋緯隻起花地分隔作用,在花紋輪廓邊界把不應提起的紋緯壓到織物反面,此時才能看到紋緯的浮點。在其他的部位紋緯隻被夾在織物表、裡兩層之間,起著使表層浮緯延伸浮長的作用。

圖1 新疆阿斯塔那北區第381號墓出土唐花鳥紋緯錦

  唐代緯錦在日本正倉院、法隆寺、神護寺、東大寺都有保存,正倉院保存的著名的唐獅子紋錦(圖2),經密每厘米150根,緯密每厘米55根。

圖2 正倉院保存的唐獅子紋錦

  唐代緯錦紋樣題材廣泛,構圖豐滿,色彩鮮明富麗。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格式:①聯珠團窠紋。由同樣大小的圓形平排連接,圓環以連珠紋飾邊,環內飾人物、動物等主題紋,環外空處飾四面對稱菱形瑞花。②寶相花紋。將自然形的花、葉用求心或放射的形式變化為裝飾型花紋。③穿枝花。將自然形的花、葉連串在波狀線的枝幹上,可以無限長的向二方或四方延續連接。又稱為唐草紋。④寫生型花鳥紋。⑤狩獵紋以及各種形式的幾何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