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官印遺存甚少,今見僅“廣納府印”、“觀陽縣印”、“桑乾鎮印”3種。唐印遺存較多,羅振玉《隋唐以來官印集存》著錄近20種,近年各地亦時有發現,標準品有甘肅藏族自治州牛頭城出土的“蒲州之印”、新疆吉木薩爾縣出土的“蒲類州之印”、新疆吐魯番文書上鈐印的“安西都護府之印”、“天山縣之印”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中書省之印”(見圖)、“唐安縣之印”也是唐印標準品。

隋唐官印

  隋唐是中國官印發展史上的轉折時期,主要特點是:

  ①官署印與職官印並行。官署印是指某官府衙門的公章,職官印是指某任官之官印。晉以前的官印多是職官印,官署印少見,今雖發現有鈐於敦煌寫經《雜阿毗曇心論》殘卷上南朝南齊的“永興郡印”,但當時這種印制並未普及,因而遺存的大量南北朝官印仍是職官印,至隋唐時才大量出現官署印並遺存下來,如隋“廣納府印”、唐“蒲州之印”。

  ②使用寶、印、記等印章名稱。“寶”是唐皇帝禦寶的稱謂。自秦至隋皇帝印均稱璽,唐武則天時始將“璽”改稱“寶”。以後曾復稱璽,至開元元年 (713),帝印稱“寶”遂成定制。“印”是縣署一級以上的官印稱謂。“記”、“朱記”名稱始見於唐,縣級僚屬或相當於縣僚屬的低級機構和官吏的官印用此稱。寶、印、記是唐官印的等級區別,此制為宋以後各朝所沿用。

  ③淘汰瞭秦漢以來沿用的方寸陰文官印印式,全部使用陽文大印。這時官印邊長多在5厘米上下,由於印大,已不宜於佩帶,因而印紐形態也逐漸改變。這時官印先用環紐,它是從南北朝印的鼻紐演變而來的,隋官印環紐還基本保持瞭南北朝官印的鼻紐形態,至唐初,印紐紐體加高,跨度窄,孔長,形狀已完全不同,唐後期,紐已無孔,習稱橛紐。隋唐官印印文均與印體一同鑄出,書體屬小篆系統,但筆劃圓轉特甚,印面佈局疏朗,每印均加細線邊框,有時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