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青瓷是在南北朝時期陶瓷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隋朝在陶瓷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青瓷的生產出現瞭南北合融為一體的嶄新局面,既繼承瞭南北朝時期的燒瓷技術與青瓷的造型,又有所提高並創造出許多新的器形。

  隋代青瓷的造型主要有壺、罐、瓶、碗、高足盤等。壺有帶流與無流兩種,帶流者以雞頭作流,無流者都系盤口。雞頭壺由兩晉到唐沿用的時間很長,其造型為洗口,肩部貼附雙系,以雞頭作流為其主要特徵。盤口壺多流行於南方,基本特徵為盤口,有有頸,系貼附在肩上。習慣上稱為“雞頭壺”與“盤口壺”。罐是隋代青瓷中常見的器皿,北方多流行一種直口無頸,罐身近橢圓形,腹中部凸起弦紋一道,肩上貼附二系、三系或四系,以四系者居多,所以稱之為“四系罐”。四系罐在北方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青瓷的典型器物。南方較為常見的罐為罐身瘦長,口直而大,無頸,豐肩,瘦足而微外撇。肩部貼附六系、八系,一般稱其為“六系罐”或“八系罐”。瓶由北朝時期的洗口瓶演變而來,盤口,頸細長,腹徑闊大略呈橢圓形。高足盤的基本特征是盤淺式,口沿微外撇,盤心平坦,常有陰圈線紋,沿線紋留有三、五、七個不等的支燒痕跡,下承以空心喇叭高足。高足盤常與四系罐一起出土,也是隋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碗有兩種形制:一種深形口微斂,碗壁弧圓,小平底足;另一種侈口深形,碗壁直斜,底部較為豐滿,小平底足。前者具南朝特征,後者多見於隋代青瓷之中。

  隋代青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胎色因產地不同而異,但以灰白色居多。釉為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者也為數不少。青瓷一般是在還原焰中燒成的,釉色不夠穩定,說明當時的窯爐結構以及在掌握還原焰的技術上,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器表釉常有流珠現象,器外施釉不到底等。從大量隋瓷上的燒痕以及各窯所使用的窯具上看,均屬疊燒,盡管筒形匣缽的出現使裝窯技術上有瞭一些突破,但仍停止在疊燒階段。多數器物的胎胚在窯內直接接觸火焰,受到煙火熏染,在不同程度上還粘上許多渣滓。化妝土的普遍運用是隋代制瓷工藝上的一大進步,采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彌補胎體表面粗糙之弊,同時也能增加胎胚的白度而使成品更加瑩潤美觀。

  隋代青瓷上的花紋多種多樣,除南北朝時期所盛行的蓮花瓣紋外,多采用朵花、卷葉紋樣,並使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組成不同的圖案。一般是在瓶、罐之類的肩部和腹部,以朵花卷葉紋排列成帶狀紋樣,有的在盤類器物的中心部位,用這些題材所組成的圓形圖案為飾。隋瓷紋飾題材比較單調,由於匠師們運用多變的構圖方法,使圖案不僅無單調之感,反而顯得整齊端巧,收到瞭較好的藝術效果。裝飾方法有印花、刻劃花、貼花三類,以印花最為普遍。印花大都為朵花,印花模為圓戳式,刻劃花也很流行,貼花較為少見。各種裝飾方法配合使用,組成各種各樣的花紋裝飾及圓形圖案,是隋瓷裝飾藝術的重要特征。

  隋代青瓷的窯址目前發現不多,已經發現與發掘的窯址初步揭示瞭隋代瓷業的分佈及燒造概況。這些窯址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河南的安陽窯、鞏縣窯,河北磁縣窯,安徽淮南窯,湖南湘陰窯,江西豐城窯以及四川邛崍窯。在這些窯址所在地區的隋代墓葬中,出土的青瓷絕大多數為當地瓷窯所燒造,有些青瓷出於具有確鑿紀年的墓葬之中,如河南安陽小屯村隋仁壽三年 (603)墓、安徽合肥隋開皇三年 (583) 清河張氏墓、合肥隋開皇六年(586)墓、亳縣隋開皇二十年(600)王幹墓以及江西清江開皇七年 (587)墓等。這些不同地區出土的青瓷,在造型、胎質、釉色以及花紋裝飾等方面,都與當地的青瓷窯燒制的同類器物相同,這不僅證明瞭窯址的所屬時代,而且解決瞭墓葬出土青瓷的具體窯口問題。

  上述的河南安陽窯、鞏縣窯與河北磁縣窯的地理位置相近,情況基本相同。這些窯燒造的器物都以四系罐、高足盤與大小平底碗等為主。胎質厚重,呈灰白色,器表施青色或青中閃黃透明玻璃質釉,都有不同程度的流釉現象。窯具以支具為主,還有大小鋸鑿支托、三叉支具、扁圓形墊餅及筒形支具等,但未發現匣缽,說明三窯都為疊燒。三窯燒制器物以安陽窯為最精致,有些器物還有花紋裝飾,除瞭一些生活用器外,小型雕塑品也十分精致,這些器物代表瞭隋代北方青瓷的燒造水平。湖南湘陰窯燒制的器物品種較多,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多根據不同器物進行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江西豐城窯燒制的器物較為粗糙,但也註重花紋裝飾。安徽的淮南窯燒制器物既有河南、河北青瓷風味,又有自己的特色,並有花紋裝飾。其釉青色,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但釉色不穩定,有時在積釉處產生一種紫翠色的窯變釉,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四川邛崍窯燒制的器物,釉均較薄,不甚透明,因為胎質紫紅,胎與釉之間普遍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