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代墓葬中的雜劇雕磚,是當時戲曲表演的圖像,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珍貴資料。

  宋元時代中原和北方地區仿木建築雕磚壁畫墓中的雜劇圖像,多用磚雕,嵌於墓壁,也有少數在石棺上用陰線雕刻。其紀年最早的為北宋紹聖三年(1096),大多數為金代和元初,到元代末年則衰退。

  宋元仿木建築雕磚壁畫墓和石棺雕刻畫的主題,都是表現墓主人生前傢居的生活情景,尤其是表現墓主人夫婦“開芳宴”的情景。“開芳宴””,就是飲宴時要備樂,有散樂和樂舞,後來又盛行雜劇。因此,墓葬中便有雜劇雕刻的發現。

  已發現的宋元墓中的雜劇雕刻有20餘處,重要者有:①河南滎陽北宋紹聖三年(1096)朱三翁石棺線刻雜劇畫;②河南偃師酒流溝北宋墓雜劇雕磚;③“丁都賽”雜劇雕磚;④河南溫縣宋墓雜劇雕磚;⑤河南禹縣白沙宋墓雜劇雕磚;⑥山西稷山縣金墓雜劇雕磚;⑦山西侯馬大安二年(1210)董屺堅傃墓戲臺雜劇雕磚;⑧河南焦作西馮村金墓雜劇雕磚;⑨山西芮城永樂宮中統元年(1260)潘德沖石棺線刻戲臺雜劇畫。其中第①、⑨項為石棺線刻畫;第②、③、④項為浮雕磚刻,線條流暢,尤重細部刻劃,為北宋雕磚藝術的代表作品;第⑤、⑥、⑧項為圓雕磚刻;第⑦項的雜劇人物為立體圓雕磚刻,戲臺為仿木建築雕磚,是最負盛名的戲曲文物。

  從上述圖像看,表演雜劇的或為4人,或為5人,角色相當固定。以偃師和溫縣雜劇雕磚為例,若按雜劇段數分,中央戴簪花幞頭執立軸畫或執扇者為艷段,戴展腳幞頭執笏者與戴東坡巾托包袱或執骨朵者為正雜劇,渾裹簪花吹口哨者與托鳥籠或叉手者為雜扮;若以角色說,中央戴簪花幞頭執立軸畫或執扇者為引戲,戴東坡巾托包袱或執骨朵者為末泥,戴展腳幞頭執笏者為裝孤,渾裹簪花吹口哨者為副凈,渾裹簪花托鳥籠或叉手者為副末。時代最早的滎陽朱三翁石棺線刻雜劇畫為4人,有末泥、副凈、副末,另一人或是引戲,缺裝孤。北宋末至金元時期的雜劇雕磚,或4人或5人,皆有裝孤。著名的山西洪洞縣元泰定二年(1324)明應王殿忠都秀作場壁畫,前排5人,自左至右為引戲、副凈、裝孤、副末、末泥。這5個角色為雜劇或院本中的主要角色,即所謂“五花爨弄”。

  金元時期仿木建築雕磚墓的構件,有的是成批生產的,按不同型號配用。雕磚人物像包括墓主人夫婦像、伎樂、雜劇、庖廚、仆侍等。金元墓中的雜劇雕磚畫,不論從內容和角色上都沒有大變化,實際上沒有反映雜劇院本發展的真況。

  

參考書目

 徐蘋芳:《宋代的雜劇雕磚》,《文物》1960年第5期。

 廖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