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城牆。在山西省平遙縣。平遙史稱“古陶”。春秋時置中都於此,漢置京陵縣並築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遙並築城池。明洪武三年(1370)重築時外壁砌磚。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堪稱於世,是研究中國古代築城之制的珍貴資料。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城墻

  平遙城池呈方形,城墻周長6163 米。南城墻隨中都河蜿蜒而建,其餘三面皆直線相圍。城墻高8~10米,底厚8~12米,頂厚3~6米。墻身素土夯築,分層鋪設稻草為拉筋,外壁城磚白灰包砌,頂部青磚鋪墁,內向設瀉水渠道。環城墻辟城門6道,東西各二,有上下門之分;南北各一。各門交錯設置,門外築甕城,內外皆用條石鋪墁,門洞上原建城樓各一。城墻四角設平臺,原各建角樓一座,現城門樓角樓失存。城墻東南隅建有魁星樓和文昌閣,亦俱廢。東墻城門上尚存尹吉甫點將臺。城墻內側築馬道。城墻外壁分段築馬面71 堵,上建敵樓各一,中架木板,外設箭孔。城墻上設女墻高0.6米,堞口高2米。

  平遙城內現存建築有:金建文廟大成殿,元建明修清虛觀,明建清修市樓,明建清修城隍廟,還有明清票號、錢莊、當鋪、佈莊、煙店、商號及民宅等,與城墻相互襯托,古城風貌依然可見。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國傢歷史文化名城。

  1980年開始修繕城墻,現北、東、西三面及魁星樓修復完好,南墻仍在繼續修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