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初都城應天府城牆。在江蘇省南京市區內。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洪武十九年(1386)建成。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增築外郭。南京城牆根據地理條件和軍事防守的需要而建造,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城。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牆周長1954年實測為33.676公裡,現存21.35公裡。牆高14~18米,上寬7~12米,下寬10~18米。城牆為磚石結構。砌城條石長約60~1120厘米,寬90厘米,厚35厘米。城磚規格大體有3種:一長36厘米,寬16厘米,厚8厘米;一長44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一長54厘米,寬24厘米,厚12厘米。磚上打印制磚府縣和監燒官員、燒造工匠姓名以及年月日。據統計,城磚除由工部及駐京衛所組織在南京燒造外,還來自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5省范圍的28個州府、118個縣。其中江西袁州府等地以白瓷土造磚,堅實細膩,質量最佳。

  城墻的建造因各段所處地形和位置不同,采用的建築結構也不同。南城及東西城的南段,面臨平原和河流,無堅可守,除以河為塹外,城墻建築最為堅固。墻內外壁表層用大塊條石砌築,裡層填以巨大的塊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內外墻體,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漿。內外墻之間再填以黃土、片石,隔層夯實。某些地段,也有在條石砌築的內外墻體之間全部用磚砌築,或以磚、黃土、亂石夯填的做法。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臨湖,地形復雜,城墻結構比較簡單。或者全體用城磚砌築,墻體較為單薄,或者在磚築的內外墻體中間夯填黃土塊石。東城的部分地段,城墻外壁用條石砌築,內壁用磚砌築,中間夯填黃土、亂石或碎城磚。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例如朝陽門附近及獅子山地段,依山而建,僅在外側修築磚石墻體。石頭城一帶,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僅在山頂上加築很矮的磚墻。城墻頂部的一般作法是在厚1~2米的由桐油和黃土拌和的夯土層上面再平砌數層城磚。頂部邊沿設有石質流水槽和伸出墻外的滴水槽。

南京城墻

  在河流進出及泄水口處,城墻下設有水門、水閘或涵洞。秦淮河進出口分設東西水關兩座水門。東水關今尚保存,設有內外兩道閘門,中間一道鐵柵,閘有上中下3層拱券,每層11拱,有效地分解瞭城墻重力。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處設有涵閘。閘一般為銅或鐵質,正方形,五孔,邊長約125厘米,內接銅或鐵質涵管,直徑約95厘米,閘口還設有銅或鐵質柵欞。

  城墻一周共設13 座城門,東有朝陽門,南有聚寶、通濟、正陽3門,西有三山、石城、清涼、定淮、儀鳳5 門,北有太平、神策、金川、鐘阜4門。其中朝陽門、神策門各有一道甕城,石城門有兩道甕城,聚寶、通濟、三山門各有3道甕城。13座城門中,聚寶、石城、神策、清涼4門保存至今。聚寶門(現稱中華門)甕城規模最大,東西長118.57米,南北長128米。城頂原有木結構敵樓,城門設鐵閘和木門,鐵閘用絞關上下啟動。甕城兩側有登城馬道,主城內側上下兩層及甕城兩側共有27個藏兵洞。

  外廓城略成圓形,周長60公裡,多為土築,現已辟為環城公路。

  1982年國務院公佈南京為歷史文化名城後,南京市人民政府當即發佈通告,嚴禁損壞城墻,並把周圍環境的保護列入規劃控制。近年來,已整修瞭中華門甕城,修繕瞭挹江門城樓,1984年成立中華門文物保管所和渡江勝利紀念館,以保護固有文物,展現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