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出土的秦末至漢初書寫在縑帛上的古籍。帛書用整幅或半幅的縑帛書寫,存放在3號墓東邊箱一個長方形的漆匣內,其中,有的帛書卷在一塊寬約2~3釐米的木片上,出土時折疊的邊緣已經斷裂,帛片互相粘連在一起,破損十分嚴重。經過修復及考訂,判明共有帛書約29件,約12萬字。

  根據書體、避諱、紀年以及該墓下葬的年代 (西元前168)來考訂,帛書抄寫的時間可大體分作兩類。抄寫時間較早的一類,字體近篆篆書,不避漢高祖劉邦諱,大約是秦漢之際所寫;抄寫時間較晚的一類,字體為隸書,諱“邦”為“國”,但不避惠帝劉盈和文帝劉恒諱,當為漢初至漢文帝初年所寫。帛書中有一部分用硃砂畫有行格,上下留天地頭,各篇前後留有相當於“贅簡”的空白等,與出土的漢代竹簡形制基本一致。帛書大都沒有篇題。為瞭便於稱引,凡是沒有篇題的均由整理者根據內容定名。整理後將全部帛書分編為六冊。所發現的古籍有 :

  《老子》甲、乙本及卷前卷後佚書 帛書中有兩種《老子》寫本。《老子》甲本和卷後四篇佚書合抄為一個長卷,字體近篆書,共465行,每行約30字;《老子》乙本和卷前四篇佚書合抄在一幅整帛上,字為隸書,共252 行,每行60~70餘字不等,抄寫時代晚於甲本。兩種寫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次序與通行本相反,而與《韓非子·解老》所引用的本文次序一致。通行本分作81章。帛書《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某些段落前有圓點標志,章次均與通行本有不同之處,如通行本第24章在第22章之前,第41章在第40章之前,第80、81章在第67章之前等。尋繹文義,帛書順序較通行本合理。

  《老子》甲本卷後佚書原無篇題,按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定名為《五行》、《九主》、《明君》、《德聖》。所謂五行,指仁、義、德、智、聖;所謂九主,指篇中伊尹所論九種君主。《老子》乙本卷前四篇佚書,原有篇題為:《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前兩篇又包括若幹小的篇章,均有尾題,內容主要是講刑名和陰陽刑德之說。有人認為這4篇佚書就是《漢書·藝文志》著錄在道傢類的《黃帝四經》,因漢文帝時崇尚黃老之學,所以把《黃帝四經》和《老子》合抄為一卷;也有人認為,《十六經》記載關於黃帝的神話以及他的大臣力黑(即力牧)、閹冉、果童、太山稽、高陽等人的事跡和相互對答之詞,可能與《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黃帝君臣》10 篇或列入兵陰陽類的《力牧》15篇有關。

  《周易》及卷後佚書 帛書《周易》包括兩個部分。《六十四卦》和卷後佚書合抄為一卷,共129行,無篇題,佚書暫定名為《二三子問》;《系辭》和卷後幾篇佚書合抄為一卷,佚書原有篇題並註明瞭字數,分別為:《要》一千六百四十八,《昭力》、《繆和》六千。

  帛書《六十四卦》卦名多用假借字,如乾為“鍵”、艮為“根”、坎為“贛”、震為“辰”、坤為“川”、兌為“奪”、離為“羅”、巽為“筭”等。卦辭和爻辭與通行本基本相同,但是排列的次序卻截然不同。通行本分為上、下經,上經三十卦,始於乾,終於離;下經三十四卦,始於咸,終於未濟,排列次序為兩兩相對。《彖》、《象》、《文言》等解說文字分別附於有關的卦辭、爻辭之下。帛書不分上下經,也沒有《彖》、《象》、《文言》,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不是兩兩相對,而是以上下重卦為基礎,即作為下卦的八個單卦,按照一定的次序與一個固定的上卦組成重卦,然後依此類推,組成六十四卦。帛書《系辭》與通行本不同之處主要是不分上下篇,也不分章節。通行本“大衍之數五十”一章不見於帛書《系辭》,另外有些章節散見於《系辭》卷後其他佚書。佚書主要內容是二三子以及繆和、呂昌、吳孟、張射、李平、昭力等人與傳《易》的先生問答,也包括今本《說卦》的部分內容。

  《春秋》類佚書 帛書中有兩種屬於《春秋》類的佚書。一種類似《左傳》的佚書,殘損嚴重,存97 行,共16章,原無篇題。內容敘述春秋時代史實,每章各記一事,不相聯貫,既不分國別,也沒有紀年,如魯隱公被弒、齊使公子彭生殺魯桓公、魯公子慶父弒君、宋襄公泓水之戰、子贛見太宰嚭、秦殺大夫繞朝等。史實有的與《左傳》相合,但議論不同,有的為《左傳》所未載。有的學者認為該佚書是“為楚威王傅”的鐸椒摘編的《鐸氏微》,或者“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的《公孫固》18章一類的書。此書記事比較簡略,重在記言,現定名為《春秋事語》。

  另一種佚書內容屬於戰國縱橫傢的言論,存325行,首尾基本完整,共27章,每章用小圓點隔開。其中有11章見於司馬遷《史記》和劉向所編《戰國策》,16章不見於傳世古書。書中多記蘇秦等人的遊說資料,有人認為可能是早已失傳的《蘇子》31篇,也有人認為今本《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中秘書中《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編定的,帛書即此類資料之一。現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

  古醫書 帛書古醫書原來均無篇題。有一種醫方專書,抄在高約24厘米的半幅帛上,存459 行,有目錄,列出52種疾病的名稱,正文則以這52種疾病的名稱作標題,分別記載發病的原因和病狀,以及治療該病的方劑和療法,少則一、二方,多則二、三十方不等。治療方法主要是用藥物,也有灸法、砭石以及外科手術的割治。藥名達240餘種,有些不見於現存的本草學文獻。現定名為《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卷前有其他佚書4篇,合抄為一卷,現定名為《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都是關於古代醫學理論方面的書。前兩種書的內容,論述人體11條脈的循行、主病和灸法,與現存的《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論12經脈的部分體例接近,甚至很多文句相同,但是這兩種帛書都隻講瞭11條脈,缺少一條手厥陰脈。《足臂十一脈灸經》所述各脈均為從四肢末梢向軀體中心循行,《陰陽十一脈灸經》所述各脈循行的方向相反,即由軀體中心向四肢末梢循行。

  《脈法》共12行,內容論述根據脈法判斷疾病的征候,特別提到用灸法和砭石治療的問題。《陰陽脈死候》4 行,與《靈樞·經脈篇》中關於“五死”的一段相近,但有一些重要出入,而且不像《經脈篇》那樣具有五行學說的色彩。

  與壓在帛書上面的醫書竹木簡放在一起的,有一幅用彩色繪在高約50厘米的整帛上的《導引圖》,出土時殘破嚴重,現依據浸水痕跡、折疊關系及帛本身的經緯紋理情況,盡可能拼接復原。畫面上人物單個排列,作靜坐、伸臂、下蹲等各種姿勢,圖旁題有“引脾痛”、“引膝痛”等說明文字。《導引圖》前有佚書兩種,共26行,前一種定名為《卻谷食氣》,是現存的關於行氣或氣功的最早的文獻材料之一。從第9行開始,內容與上述《陰陽十一脈灸經》基本相同,現分別稱之為甲、乙本。

  定名為《雜療方》、《養生方》、《胎產書》的三種佚書合抄為一卷,《胎產書》專論胎產的宜忌,類似古醫書的《產經》;《養生方》和《雜療方》的性質,屬於《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房中一類,同傳世的該類古書也有淵源關系。

  天文星占、古地圖、相馬經等古佚書 天文星占方面的佚書一卷,144行,無篇題。內容主要是木、金、水、火、土五星占及五星行度,故定名為《五星占》。書中記錄瞭從秦始皇元年到漢文帝三年(公元前246~前177)70年間五星在天空中運行的位置,並推算出其公轉的周期。如填星(即土星)公轉周期,《史記·天官書》、《淮南子·天文訓》都計算為28年,帛書推算為“三十歲一周於天”,更接近於現代天文科學計算的數字 (即29.46年公轉一周)。

  佚書中有一種從天文氣象占驗吉兇的書,有圖有文,內容分雲、氣、星、彗四個方面,從上到下排為六列,每條上面用朱、墨兩色繪圖,下面是名稱、解釋和占文。下半幅末尾的一段,有占文而沒有圖,共存350餘條。書中包含瞭豐富的天文氣象內容。如“彗”,共有29個不同形態的彗星圖,除瞭彗頭、彗尾,有的還畫出瞭肉眼所不易見到的彗核。

  古地圖(見馬王堆漢墓帛書古地圖)。

  《相馬經》佚書,原無篇題,存77行,文體類似於賦,與近代各傢輯本《相馬經》在內容和文體方面都不相同。

  陰陽五行和刑德類佚書 尚未整理發表。

  

參考書目

 湖南省博物館 :《馬王堆漢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1981。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第一、三、四冊,文物出版社,北京,1981、1983、1985(餘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