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在山東省長清縣東南25公裡的方山之陽。創建於東晉苻秦永興年間 (357~358),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後期(446~451)被毀。孝明帝正光(520~525)時,重建今寺於東北甘露泉之西。唐初遷建至今址。北宋時擴建,殿宇愈益宏壯。唐宋時,曾被世人譽為中國四大叢林之一。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依山構築,主要建築物大致分佈在一條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有金剛殿、天王殿殿、大雄寶殿、五花殿、千佛殿、辟支塔、禦書閣等。寺西為墓塔林,有唐至清各代本寺住持墓塔167座,碑刻志銘81通。山巔唐初所鑿的積翠證明龕,內有石雕彌勒1尊、菩薩2身。彌勒高5 米,儀容莊重,保存完好。

  千佛殿創建於唐貞觀中,宋嘉祐六年(1061)重修,梁架上存有“時大明萬歷歲次丁亥九月八日德府重修”墨書。單簷廡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鬥栱疏朗,出簷深遠,面貌古樸雄偉。前簷8根石柱,有精美蓮花或龍鳳柱礎,仍為唐宋故物。殿內迎門臺座上置3尊大像:中為毗盧,藤胎髹漆;左為藥師,右為彌陀,皆范銅為之。殿壁裝有千佛。周壁前臺座上置40尊彩塑羅漢像,高約1.55米,風格寫實,比例協調,姿態各異,刻劃入微,年代有宋、元、明、清諸說。1982年對羅漢維修時,在西第17尊體腔內,發現宋治平三年(1066)六月齊州臨邑蓋忠立墨書題名;另有10尊體腔內發現宋鏡12面:3 尊中發現古錢78枚,其中五銖1枚,開元通寶16枚,其餘均為宋錢,最晚者為仁宗嘉祐通寶,為宋塑說提供瞭實物依據。

  禦書閣始建於唐,後世屢有重修。原有唐太宗和宋太宗、真宗、仁宗等禦書。金貞祐中毀於兵火。閣壁嵌有歷代石刻多塊,以宋蔡大《圓通經》、《楞嚴經》為最著。

多聞阿難陀尊者像

  辟支塔創建於宋淳化五年至嘉祐二年(994~1057),八角,九級十二簷(1~3層為重簷,餘為單簷),通高54米。其座為石構,已埋於地下。塔身為磚砌,頂端置高聳鐵剎,秀拔雄峻。

  靈巖寺內外,現存碑石摩崖題刻凡423塊,著名的碑石有唐天寶元年 (742)書法傢李邕撰書的《靈巖寺頌碑》,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大元國師法旨碑》等。《大元國師法旨碑》藏漢文對照,為元代官方文獻中使用藏文僅見之例。《息庵碑》為日本僧人邵元撰書。邵元,號古源,求法來中國21年,曾任少林寺首座僧職,此碑是歷史上中日友好往來的珍貴史料。

  1950年維修千佛殿,並設置玻璃櫥保護殿內羅漢像。以後30多年間,對千佛殿作瞭5次維修,並陸續修整加固瞭辟支塔、慧崇塔、大雄殿、鼓樓、禦書閣、山門和天王殿。1981~1983年,對千佛殿內的宋塑羅漢,用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的做法作瞭加固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