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渤海國(698~926)磚塔。在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城西北1公裡的梨樹溝村口。原名失傳。1909年長白知府張鳳臺將此塔與漢代魯之靈光殿相比附,命名為靈光塔。該塔地處渤海國西京鴨綠府豐州所轄區域,是渤海國仿唐建築,對研究唐代渤海的疆域、設治以及與中原文化的聯繫等具有重要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光塔為方形樓閣式空心磚塔,共5層,通高13米,由地宮、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構成。地地宮早年被盜已頹圮。1984年維修時清理,南北長1.9米,東西寬1.42米,高1.49米。四壁磚砌,頂蓋石板,後部中央砌有一小磚臺。在壁面脫落的白灰片上,發現赭紅色似為影作木結構的壁畫殘跡。地宮南面有土築踏道,中部鋪磚,下面有磚砌排水暗溝,連接滲水井。塔身建於地宮蓋石頂部的夯土層上,用青磚和細膩的黃泥漿磨磚對縫砌築。表面光平,自下而上層層收分,層高亦漸次減低。各層簷部以平行疊澀與菱角牙子交互砌築,簷角略微翹起,造型優美。塔身正面第1層設券拱門,第2、3、5層設方形小龕;正面第4層和東西兩側第2~5層設方形直欞窗。第1層的四面和2~5層北面簷下,鑲砌大型花紋磚,花紋為蓮瓣紋和卷雲紋。塔身內部為空腔式結構,惟各層間均作出平衡疊澀樓層,中間留有空井,上下相通。塔頂原毀,1936年修葺時曾安置葫蘆形塔剎。

靈光塔

  1955年,對塔進行維修時,下部用石塊填砌加固,並在四周鋪築石臺基。1984年由於塔身向東南傾斜,再次進行修繕,在塔身內四隅安置鋼骨架支撐,第3層以上按原狀重新砌築,加以扶正,並安裝新鑄塔剎,增設避雷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