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含佛教內容的摩崖造像。在江蘇省連雲港市南3公裡的孔望山西側。孔望山因相傳孔子曾在此望海而得名。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建立孔望山造像文物保管所。

  造像分佈在東西長17米、高8米的崖壁上,依山巖的自然形勢雕刻110個人像。最大者高1.54米,最小者高0.1米。其中佛教題材主要有57個人像組成的“涅槃”圖和“捨身飼虎”圖以及立佛、坐佛、弟子、力士、供養人像等。佛像的肉髻、手印、結結跏趺坐式等皆清楚明白。還有門亭長、施主、宴飲、樂舞、雜戲等世俗圖像。人物的衣、冠及用具皆具漢代的特征。畫面最西側頭戴武弁大冠、雙手捧盾的“門亭長像”,高1.7米,寬0.95 米,畫面正中背有淺龕、頭戴武弁冠的“施主像”,高1.45米,寬0.85米。畫面正中最高處頭著“戴勝”端坐“穴處”的“西王母像”,高1.05米,寬0.98米。這3尊像尺寸最大,在整個畫面中十分突出,與其特殊的身份有關。有人曾提出這3尊最大的雕像屬道教造像。

孔望山摩崖造像中的立佛像

  造像東65米,有一圓雕石象,長4.82米,寬3.46米,通高2.56米,四肢與高0.4米的基座相連,四肢間沒有雕空,是漢代大型圓雕的特點和風格。象身左前側刻一高0.92米、飾丁字形頭髻雙腳帶銬的象奴,與造像中大部分人像的雕刻技法一致。造像南140米有一圓雕的石蟾蜍,長2.4米,寬2.2米,高0.9米,俯臥在直徑約2.9米的圓盤形基座上,以巖石的原狀稍加雕琢而成。

  孔望山摩崖造像大部分為凸面線刻,整個物象的輪廓呈一個凸出的平面,眼、口、鼻、衣紋等細部用陰刻線條表示;有的像沿輪廓線向外鑿去一圈,寬2厘米以上,這種技法有人稱作“剔地淺浮雕”;龕室中圖像如宴飲圖等系單線陰刻,涅槃像中的佛陀等圖像則屬於高浮雕。這些手法在漢畫像石中都較常見。

  關於造像的時代,有人認為屬東漢晚期,也有人認為屬東漢晚期延續至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