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產生新認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一個新概念、新理論的建立,一項新技術、新設備或新方法的產生,某個問題的新解答以及文學藝術上創造新的典型形象和新的作品等等,都屬於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不是一種單一的心理活動,而是一系列連續的複雜的高水準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準上進行。這些心理活動包括個性的理智、情感與意志等方面。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化史實實質上是一部燦爛的創造史。

  創造力的研究 現代心理學傢對創造力的性質、過程、因素和培養等問題的研究日趨重視,且已有瞭一定的成果。但從心理學史的演變來看,創造力的研究長期受到忽視。20世紀初期,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心理過程,如感覺知覺及反應等。1920年,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德國心理學傢M.韋特海默在《創造性思維》一書中,分析研究瞭兒童、成人和一些名人直至德國物理學傢A.愛因斯坦的創造性思維之後,創造力的研究才逐漸受到重視。30年代人格心理學的興起,特別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傢G.H.米德和G.W.奧爾波特把“自我”(self,ego)概念引入人格心理學之後,有關人性中創造力的研究就更加引人註意。50年代開始,創造心理學脫離瞭人格心理學,獨立成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心理學傢J.P.吉爾福德於1950年任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時,發表的就職講話題目即為“創造力”(creativity)。以往智力測驗的內容過多地采用低級思維的記憶問題,很少采用高級思維的概括推理問題,所測的僅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而忽視發現新情況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直到60年代初,美國芝加哥大學對創造力作瞭系統的對比研究,首先制訂創造能力測驗,用以探明大學生和青少年的創造潛能。創造力的研究和培養等方面遂愈益引起社會的重視。

  當前創造心理學的研究中,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而有價值的產物;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有人認為,根據創造力的范圍和復雜性,可概括為從簡單課題的新解答到復雜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使個人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地實現。

  創造力與智力 二者有密切關系。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具有較高的智力。但是,智力卓越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智商(IQ)超過一定水平(IQ大約為120以上)時,智力與創造力之間的相關並不高。創造力較高的人兼有求同思維(或稱輻合思維 (convergent thinking)和求異思維(或稱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兩種能力。求同思維指一個問題隻有一個正確答案,要求朝著同一方向進行思維,求得答案。求異思維指一個問題有很多可能答案,思維不局限於一個方面,而是向多方面發散,找出的適當答案愈多愈好。求異思維有三個特點:①流暢性,②變通性,③獨特性。在創造性活動中,思維的問題是沒有現成答案的,需要頑強精細而高度緊張的智能活動。吉爾福德強調求異思維,他認為求異思維是創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人認為,求同與求異思維兩者同樣重要,它們是相輔相成,偏向任何一種都是錯誤的。兩者比較,孰輕孰重,尚有爭論。

  創造力高的人的人格特點 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的興趣,給人以一種具有心理上不平衡的印象。他們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他們意志堅強,比較自信,易反抗舊習俗,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觀點。他們有時顯得似乎有些失常,但有時又顯得胸有成竹,頭腦比常人更清醒些。

  創造力的測驗和培養 創造力是推動生產、促進科技和文學藝術創造發明的重要力量。有關創造力的性質、過程和培養等方面的研究,引起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和科技界的普遍重視。不少心理測量學傢制訂各種創造力測驗,企圖測量被試者創造力的特點和水平。例如,獨創性的測量,要求被試者回答某種物體的用途。被試者須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答案越多越好,而且要新穎和富有創造性。又譬如,詞的聯想;想象某個故事的結局;想象出與呈現的模式相類似的物體;或者是呈現給被試一些玩具或一些工具,要求提出技術改進的方案等等。

  創造力的培養可概括為下列幾方面:①激發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特別是創造性想象,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②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這是培養發散思維的基本條件。③培養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創造活動的全過程需經過輻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的多次循環才能完成。在科技生產、藝術創作或課堂教學中,輻合思維隻要求找到正確答案,而發散思維則包含想象、創造、啟發、猜測諸方面,更有利於訓練和培養創造力。④急驟性聯想(brain storming,亦譯腦轟法),也是培養創造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急驟性聯想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傢所倡議的,意指以集思廣益方式在一定時間內采用極迅速的聯想作用,引出新穎而有創造性的觀點。60年代初,在美國教育改革的熱潮中,I.馬爾茨曼曾以急驟性聯想來啟發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便促進他們良好的創造力。目前各國學術界對創造心理學的研究正處於深化的過程中。

  

參考書目

 〔美〕克雷奇等著,周先庚等譯:《心理學綱要》,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

 〔蘇〕В.В.波果斯洛夫斯基等著,魏慶安等譯:《普通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張德琇:《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