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揚州評話演員。江蘇揚州人。出身於評話世傢,父親王玉堂、伯父王金章都以講說《水滸》著稱。他7歲從父親學藝,12歲登臺獻藝。王玉堂受業於張慧堂,張的藝術學自傑出評話傢鄧光鬥。因此王少堂間接得到瞭鄧光鬥的藝傳。

  王少堂青年時期曾就學於說《三國》的名傢康國華及劉春山,把父親玉堂的善於“表”,和康、劉兩位善於“演”的長處兼收並蓄,結合自身的特點加以提煉、發展,並隨時註意觀察生活,對所接觸的三教九流、各行人物觀察入微。同時,以口口、手、身、步、神等方面,悉心揣摩,力求形神兼備,經60多年藝術實踐,在表演藝術上進入很高的境地,所說《水滸》被譽為“王傢水滸”。

  王少堂的說表細膩、堅實,使用語言準確,善於用氣換氣,吐字清楚,對語音的抑揚高低、緊慢起落,掌握得當,做到瞭“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王少堂說的《水滸》屬於“樸刀桿棒”一類,所以他對武術技擊作過深入的瞭解,對英雄人物武功方面的描述,細致而不累贅,壯美而不粗疏,一拳一腳,一招一式,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楚明白。很多演員隻說“熱書”,不說“冷書”,因為說“熱書”易,說“冷書”難。王少堂從來不說跳躍式的“跳蚤”書。他苦心鉆研書情,冷中求熱,把“冷書”說成“熱書”。他的4個“十回書”,幾乎段段精采,回回引人入勝。1959年,揚州評話研究小組根據王少堂的口述整理出版的揚州評話《武松》,是在《水滸傳》的基礎上發展、豐富起來的。早在清代乾隆年間,揚州評話藝人王德山說“武十回”已負盛譽,後經名藝人鄧光鬥、宋承章、王建章、王金章、王玉堂不斷加工,內容日益充實。王少堂繼承前人成就,在他幾十年表演實踐中,又對《武松》進行創造性的加工,並吸收瞭民間傳說,對原書作瞭大幅度擴充。通過對社會上各行各業人物的觀察體驗,人物描寫細致入微,世態描摹深刻入理,遂使《武松》臻於完美。《水滸傳》原書有關武松這一人物的描寫,隻有8萬字左右。前輩藝人講《武松》10回,隻能說20天,王少堂學藝時也隻能講40天。經過他的不斷豐富,把10回書發展到連講75天。錄音稿約為110萬字,經過整理出版的《武松》為83萬字。

王少堂表演揚州評話

  王少堂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全國曲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