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文藝界的群眾團體。簡稱“文協”。1938年3月27日在漢口(今武漢)成立。抗日戰爭時期為廣泛團結一切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國性文藝界統一戰線組織。發起人包括文藝界各方面的代表人士97人。成立大會通過瞭《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宣言》、《告全世界的文藝傢書》,以及該會的發起旨趣、簡章等檔。在簡章中確定協會的宗旨是:“聯合全國文藝作傢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完成中國民族自由解放,建設中國民民族革命的文藝,並保障作傢的權益。”大會選出郭沫若、茅盾、鄭振鐸、鬱達夫、許地山、朱光潛、老舍、吳組緗、朱自清、巴金、丁玲、馮乃超、夏衍、田漢、樓適夷、胡風、陽翰笙、孔羅蓀、馮玉祥、邵力子、張道藩、姚蓬子、胡秋原、王平陵、陳西瀅等45人為理事,周揚、曾虛白等15人為候補理事,周恩來、孫科、陳立夫為名譽理事,並推選老舍、華林為總務部正副主任,由老舍主持文協的日常工作。文協下屬分會及通訊處多達數十個,成立分會的有廣州、成都、昆明、桂林、香港、襄陽、晉東南、延安、貴陽、曲江、上海等地。

  文協發出瞭“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號召,鼓勵作傢深入鬥爭實際。多次組織作傢戰地服務團、訪問團奔赴各戰區進行訪問、慰勞和抗日宣傳工作,提倡文藝為抗日戰爭服務。組織編寫瞭數十種通俗讀物和《抗戰小叢書》,大力倡導通俗文藝,得到許多作傢的響應,創作瞭大量鼓詞、街頭劇、墻頭詩等通俗文藝作品。舉辦瞭多次學術座談會、討論會和報告會,就詩歌如何為抗戰服務以及有關小說創作的問題進行探討。組織瞭有關中外文化名人如魯迅、M.高爾基、A.S.普希金、羅曼·羅蘭等人的紀念活動,產生瞭良好影響。文協還發起保障作傢權益、救濟貧病作傢、營救被捕進步作傢的活動,取得瞭成效。文協於1945年3月召開的第6屆年會上決定5月4日作為文藝節,要求切實保障作傢的人身自由和創作自由。文協曾出版會刊《抗戰文藝》,自1938年5月4日創刊至1946年5月4日停刊,先後正式出版71期,是縱貫抗日戰爭時期唯一的全國性文藝刊物。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10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更名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

  文協對領導全國文藝界的抗日鬥爭,促進作傢、藝術傢空前廣泛的團結對敵,發展抗戰文藝創作,都發揮瞭重要作用,產生瞭廣泛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