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簡稱民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的參政黨。

  民建在現階段的政治綱領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履行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職能,遵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致力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弘揚中國先進文化,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國傢努力奮鬥。

民建中央主席孫起孟主持民建五屆一次中央全會(1988–06–27)

  民建在現階段的任務是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充分發揮密切聯系經濟界的特色和優勢,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活動,針對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中的重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積極建言獻策,更好地發揮參政黨作用,在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民建具有愛國、革命的光榮歷史,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瞭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形成瞭同經濟界密切聯系的歷史特點。1945年12月16日,民建在重慶成立,成員主要是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知識分子,發起人有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等。民建成立後,積極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1948年,民建響應中國共產黨5月1日發出的關於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派代表赴解放區參加籌備工作。1949年9月民建代表出席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作出瞭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民建確定瞭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參加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和發展經濟,特別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積極配合國傢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揮瞭重要的作用。

  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時期以來,民建各級組織和廣大成員堅定不移地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積極履行參政和監督職能,在參加國傢政權,參與國傢大政方針和國傢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傢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傢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過程中,發揮瞭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圍繞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認真組織力量開展調查研究,對制訂國民經濟計劃、西部開發、發展風險投資事業、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三農”問題、下崗職工再就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反腐倡廉、發展多黨合作等問題,提出很多重要意見和建議,為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安定團結做瞭大量的工作。

  民建各級組織帶領廣大成員,在各類企業、教育部門、研究部門、政府和社會管理等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貢獻力量。與此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積極開展咨詢服務、中介服務、人才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廣泛參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高企業的社會經濟效益,傳播科學技術,倡導職業道德,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等方面作出瞭積極貢獻。民建中央還創辦瞭民主與建設出版社《經濟界》雜志,開通瞭民建網站。

  民建積極開展聯誼工作,加強同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海外僑胞中的經濟界人士和其他有關人士的聯系,發展與外國有關政黨、團體的友好往來和合作,增進相互瞭解,協助政府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取得瞭顯著成績,受到社會的普遍贊譽,為擴大對外開放,推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為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瞭自己的努力。

  民建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部分大、中城市建立瞭組織,到2007年底,有成員約10.8萬人。其中,有2 556人擔任各級人大代表、13 158人擔任各級政協委員、2 079人擔任縣級以上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還有3 479人擔任各級特邀、特約監察員、檢察員職務。

  民建一、二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為黃炎培,三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四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胡厥文,五、六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孫起孟,七、八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成思危。2007年12月陳昌智當選九屆中央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