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萬曆年間圍繞皇位繼承展開的爭論。國本即太子。神宗王皇後無嗣,王恭妃於萬曆十年(1582)八月生子常洛,是為皇長子。鄭妃於十四年正月生子常洵。神宗因寵愛鄭妃,進其為皇貴妃,對王恭妃則不加封,且遷延不立常洛為太子,於是朝廷內外紛傳神宗將廢長而立愛。二月,戶科給事中薑應麟首先抗爭,主張“冊立元嗣為東宮,以定天下之本”。坐貶廣昌典史。此後朝臣多次奏請,均被神宗以瀆擾、激聒、離間、賣直等罪名加以貶斥。二十年,大學士王傢屏等封還禦批疏,,請神宗采納諸臣立儲之請,被免職。次年正月,神宗以手詔示大學士王錫爵旨,擬把皇長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並封王,日後再擇其善者為太子。錫爵懼失上意而奉詔擬旨,又外慮公議,遂擬疏請令皇後撫育長子,則長子即為嫡子。神宗隻以前諭下禮官,欲行三王並封之禮。朝臣大嘩,紛紛指斥王錫爵委婉容悅。錫爵自劾三誤,請辭職,神宗亦迫於眾議而收回前命。此事一直爭論不已,前後延續達十五年之久。二十九年十月,在孝定李太後的直接幹預下,常洛才被立為皇太子,同時封常洵為福王、常浩為瑞王、常潤為惠王、常瀛為桂王。由於爭國本的官僚多是後來的東林黨人,因此它又是東林黨議的一項內容。太子儲位雖定,但福王一直逗留京師,廷臣請其就國者日眾,禮部右侍郎孫慎行、大學士葉向高爭之尤強,直到福王於萬歷四十二年就國後,群情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