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蒙古國官修的史書。蒙古文名《忙豁侖·紐察·脫卜察安》Mongqol-un Nihuča Tobčiyan,蒙古秘史)。此書原文是畏兀兒體蒙古文(見蒙古文),作者佚名。書後識“鼠兒年七月”“寫畢”,對這一年份,學界有不同解釋,分別認為是1228年戊子、1240年庚子、1252年壬子和1264年甲子。書中記載成吉思汗先人譜系、成吉思汗生平業績和窩闊闊臺汗統治時期的歷史,個別內容涉及窩闊臺汗以後的史實,可知不是一次成書,而是經過續修的。原文早已散失,在羅藏丹津(LobsangdanJˇin)的蒙古文史書《黃金史》Altan Tobči)中還能找到2/3左右的佚文,但已經過不少改寫,並非全是原貌。現存的文本是明四夷館的漢文本。明初翰林譯員出於教學蒙古語的需要,用漢字音寫蒙古語原文,逐詞傍註漢譯,並分段作瞭節譯,題名《元朝秘史》。明初刻本分正集10和續集2卷,《永樂大典》收錄本則分15卷,所以現行本有12卷本和15卷本。全書按明四夷館的分段節譯共有282節,學界一般都習慣於按節編序引用。1936年出版的《四部叢刊》三編本,不僅影印瞭質量較好的顧廣圻監抄本,還配有41頁明刻本殘頁,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元朝秘史》從成吉思汗22代祖先寫起,記載瞭許多蒙古氏族和部落的起源。書中突出描述成吉思汗早年的艱難經歷和他在戰亂中壯大自己勢力,建立蒙古汗國的過程,記載蒙古國南征金、夏,收服畏兀兒,進兵中亞,遠征歐洲的情況。在這部書中包含關於12、13世紀蒙古社會狀況的豐富資料,涉及當時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組織、政治軍事制度、部落戰爭、社會意識等各個方面,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史典籍。元代的《聖武親征錄》和波斯蒙古汗廷史官修撰的《史集》,很多材料都與這部書相同,可資相互印證。但是,書中對某些年代和史實的記載不確切,有的錯亂。作者是褒揚成吉思汗皇傢的,特別傾向於維護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後人的統治權利。

  《元朝秘史》是13世紀古蒙古語的典范文獻,保存瞭大量的古詞和古蒙古語特有的語法現象。明翰林譯員在對每個單詞加註的傍譯中保存瞭蒙古語古詞義,標示瞭數、格、時制、人稱變位等語法形式。如“騸馬每自的行”,“每”(們)表示復數,“自的行”表示自返賓格,意思是“把自己的一些騸馬”;又如“氣力與我”,“與我”表示動詞“與”(給予)的第一人稱變位,意思是“(我)出力”、“(我)效勞”。依靠這種傍譯,許多古蒙古語詞語今天才有可能得到正確解釋。音寫蒙古語的漢字準確地反映瞭原文的語音,形成瞭一套周密的音標體系。如,用匣、曉母字的聲母表示蒙古語h輔音,而傍註“中”字便表示q輔音(例:忽=hu,中忽=qu);以來母字聲母表示l輔音,而傍註“舌”字便表示r輔音(例:列=le,舌列=re);閉音節收尾輔音用小字標出(例:阿惕=at,答勒=dal)等等。這部書在歷史語文學上的研究價值是很高的。

《元朝秘史》(清光緒刻本)

  書中收入瞭一些傳說故事,有許多韻文和使用文學手法的描寫,語言和形象富有草原民族特色。學界公認《元朝秘史》是蒙古民族第一部文學經典作品。

  清以來,中國學者不斷從事《元朝秘史》的研究,有史地考證、版本源流研究、箋證註釋等方面的論著,還有兩三種現代漢語譯本。《元朝秘史》從19世紀就已流傳到國外,日、法、德、英、美等許多國傢都有研究《元朝秘史》的學者。該書已被全部或部分地譯成日、德、俄、匈牙利、英、法等文字,日、蘇、德、法、匈牙利等國還出版過拉丁音寫原文本。歐美學者治《元朝秘史》,多以語言研究為主,訓詁、語法分析、語音復原的論著較多,日本則兼顧歷史和語文,研究方面比較廣闊。《元朝秘史》的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學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