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子物理學傢、核武器科學和技術專傢。生於河北寧河(今屬天津)。1944年入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就讀,1946年轉入北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1949年畢業後,師從張宗燧、胡甯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初調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6年改為原子能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56年為副研究員;1965年起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九院(中國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副主任、副院長(1980)、高級科學顧問;能源部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副主任(1983)。1980年於敏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於敏在原子核結構及其反應方面,尤其是對原子核相幹結構、原子核平均場的獨立粒子運動有深入研究。他及其合作者曾提出相幹結構的核模型,位居國際先列。1959年,他和楊立銘在成都開辦原子核理論培訓班,培養瞭一批核物理工作者;他們合編的《原子核理論講義》為中國當時第一本相關論著。1961年起,於敏在原子能研究所從理論上先行探索氫彈原理,研究或指導他人研究瞭相關的一些物理作用、特性及某些物理參數。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統計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爆炸物理和輻射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瞭多項重要成果。1965年入第二機械工業部後,立即從事氫彈設計和爆炸過程的研究,提出瞭氫彈試驗核裝置的理論設計方案,在氫彈的突破性研究中起瞭關鍵作用。他在核武器的理論基礎研究、核裝置武器化和小型實用化以及向高科技發展方面,在長遠目標、技術途徑與關鍵技術的解決方案等方面都作出瞭突出貢獻。

  於敏曾獲1982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中國勞動模范稱號,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96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設立“於敏數理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