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層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遊動的水生動物生態類群。絕大多數遊泳動物是水域生產力中的終級生產品,產量占世界水產品總量的90%左右,是人類食品中動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類群 遊泳動物靠發達的運動器官能主動活動。這類器官不僅可克服海流與波浪的阻力,進行持久運動,還可迅速起動,以利捕捉食物、逃避敵害等。為適應水中運動,遊泳動物往往具備典型的流線體型(如鮐魚、梭鯔魚類、海豚等),且有發達的的肌肉系統、神經系統、視覺以及適應不同生境的各種形態結構。遊泳動物終生生活在水體中,受水中地形影響,多具有發達的偽裝隱蔽、接收傳遞信息和攝取食物的適應性結構。

  遊泳動物主要由脊椎動物的魚類海洋哺乳類、頭足類和甲殼類的一些種類,以及爬行類鳥類的少數種類組成。其中,魚類中的硬骨魚綱、海洋哺乳類、頭足綱中的鞘亞綱等大多數種類都屬遊泳動物。

  根據起源的不同,所有的水生生物可分為原生水生生物和次生水生生物。整個進化過程都在水環境中進行的生物是原生水生生物,其中屬於遊泳動物的有魚類、甲殼類等。另一些水生生物的近代祖先在其系統發生過程中,已在陸地上生活瞭相當長的時期,此後又重新移居於水環境,其中屬於遊泳動物的有水生哺乳動物。

  根據生物的流體動力學特征,還可對遊泳動物作進一步區分。例如,底棲類群的活動范圍小,一般不善遊泳,而在大洋水層中覓食的生物卻需要高速持久的遊泳能力。水生動物低速遊泳時,貼身水層不亂,阻力不高。但速度增高在某一臨界值時便會在身周出現不規則的渦流(紊流),阻力驟增。可用流體力學參數,即雷諾數(Re)來估測這個臨界速度。對水生動物來講,雷諾數主要由這樣幾個因子構成:水的慣性和黏度,動物與水間的相對速度,動物的體形。雷諾數與水黏度成反比,與另外幾個因子成正比。遊泳快的水生動物都具有流線形輪廓,體表的黏液保證瞭表面的平滑且黏液溶於水後可減低水的黏性,軀體的和諧動作也有助於減低阻力。隻有遊速極高時才會出現明顯紊流。

  根據雷諾數的不同,可將遊泳動物分為4個亞類群:①底棲性遊泳動物。它們遊泳能力低,常棲息於水底。如灰鯨、儒艮等。②浮遊性遊泳動物。遊泳能力也不高,雷諾數在5.0×(103105)之間。如箭蟲屬、燈籠魚科等。③真遊泳動物。遊泳能力強,速度快,可持久運動,雷諾數大於105。如鯖亞目、須鯨科、大王烏賊科等。④陸緣遊泳動物。常出現於岸邊,可能棲息於淺灘、巖石或流冰上。如企鵝目、鰭足目、海龜總科等。

  分佈和洄遊 遊泳動物分佈全球,在海洋中從兩極到赤道水域均可見到。隻是在一些水化學成分極為特殊的水域(例如含有硫化氫的黑海深層)沒有代表。遊泳動物也廣泛分佈於內陸水域,遍佈所有緯度區,甚至發現於許多地下水體中。隻是在某些大型湖泊的超鹽凹地、多鹽鹽水湖和所有臨時水體(水坑、水洞等)缺乏遊泳動物。海洋遊泳動物在分類系統中占門類較多(在具有遊泳動物生態類群的各個綱中均有代表),淡水則較少(在箭蟲類和頭足類中沒有代表)。在種的數目上海洋也遠多於淡水。其次,海洋遊泳動物的個體比淡水者大,生態和形態變異也遠較淡水者大。由於水體大小的限制,淡水中浮遊性遊泳動物的種類較多,而真遊泳動物的種類較少。淡水與海洋遊泳動物在適鹽特性上的極大差異,導致它們之間絕大多數不能互相交換。

  遊泳動物在緯度上的分佈特點同動物界的總分佈特點相同。在低緯度水域種類數目多,但各個種的種群數量相對為少。以魚類為例,中國南海已知的種類約1 000種,而渤海、黃海僅約300種。南海的經濟種類產量在萬噸以上的很少,而渤海、黃海的小黃魚、太平洋鯡等高產年份可達10萬噸以上。

  遊泳動物在水體中的分佈取決於各個種的生態學特點。海洋中底棲性遊泳動物的分佈范圍是從沿岸到數千米深處。浮遊性遊泳動物和真遊泳動物分佈於沿岸帶至離岸很遠的區域,從水表層到深海,其中魚類可達最深海區,已有的記錄超過1萬米。呼吸空氣的次生真遊泳動物的分佈范圍,一般限於1 000米水層以上。陸緣遊泳動物的分佈主要局限於100米水層以內,某些廣深性分佈種,例如韋德爾海豹,可潛至600米深的水層。

  遊泳動物多數具有洄遊習性。有的可長途跋涉往返千百海裡,到產卵場生殖,到索餌海域覓食,冬季到深水處或低緯度水域越冬。中國渤海和東海北部的許多種類,如帶魚、小黃魚、真鯛、對蝦等,每年都洄遊到黃海南部或東海外海越冬,春季又向北洄遊,進行生殖與索餌。在海中生長的中國鰣魚、鱭(鳳尾魚),松江鱸魚則是定期溯河生殖的有名魚類。還有許多種類能夠重返“老傢”生殖,如鮭屬和大麻哈魚屬這類溯河性魚類,每年定期進入其“出生地”河川支流進行生殖。幼魚降河入海,索餌育肥,性成熟後又重返“老傢”進行生殖,繁衍後代。太平洋北美沿海的一種王鮭,竟可溯河洄遊到離岸3 000~4 000千米的河川上遊及湖泊中生殖。這類魚有非常高強的逆水遊泳的本領,甚至可奮力躍過瀑佈那樣的障礙。鰻鱺則相反,屬於降河性魚,在淡水中生長後再到遠離岸邊的外海進行生殖。幼鰻入江河洄遊的旅程可達4 000~5 000千米,美洲鰻甚至可到達2 200米的高原地帶。

  生活在大海中的遊泳動物,沒有任何可供辨認方向的目的物,卻常常能定期進行有規律的遠程洄遊。一般認為這是對外界環境條件長期適應的結果。有的遊泳動物,如鯨還具備完善的接收與傳遞信息的器官,有利用回聲定位的能力。遊泳動物的遊泳速度依種類而異,淡水中生活的某些種類,隻能在幾乎是“靜止”的水體中遊動。而真海豚卻能以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持續遊泳很長時間,最快時速可接近6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