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矯頑力Hc(大於10千安/米)和高剩餘磁感應強度Br的強磁性材料。又稱硬磁材料。永磁材料的磁滯回線面積很大,在反復磁化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磁滯特性。在去掉磁化場後能“永久”地保持磁性,可用於對其周圍空間產生穩定的磁場。永磁材料按組成可分為金屬類和氧化物陶瓷類(指永磁鐵氧體)。

  1917年日本的多太郎開發瞭含36%鈷的鈷碳鋼,標志著永磁性強弱的參數——磁能積(BH)max達到8千焦/米3。1931年以後出現瞭一系列永磁性合金,如鐵鈷鉬、鐵鈷鎢、鐵鎳鋁等,其後發現的鋁鎳鈷合金等最大磁能積可達80千焦/米3以上,成為一類重要的產品。1966年前後美國的K.J.施特爾納特J.J.具克爾分別制成有實用價值的稀土類永磁體釔鈷(YCo5)和釤鈷(SmCo5),標志著第一代(1∶5)型稀土永磁體的誕生,其最大磁能積達160千焦/米3;10年後又開發出以Sm(Co,Cu,Fe,Zr)7.4~8.0為代表的第二代(2∶17)型稀土永磁體,其(BH)max可達240千焦/米3;至80年代又出現瞭價格低廉的鐵基稀土磁材料——釹鐵硼(Nd2Fe14B),被稱為第三代稀土永磁體,其(BH)max高達400千焦/米3以上。由於最大磁能積表示單位體積永磁材料所能提供的靜磁能的大小,因此這一參數提高幾十倍就意味著在相同效率下需要的材料體積可減小到幾十分之一。這為各類電機設備、音響設備、磁力機械裝置的小型化提供瞭保障。永磁氧化物材料是在1952年出現的,主要是鋇鐵氧體和鍶鐵氧體等。雖然其(BH)max並不高,但價格低廉、矯頑力很大,至今仍是應用最廣、生產量最大的永磁材料。將永磁合金或鐵氧體粉末與高分子黏合劑或軟金屬混合,通過壓縮或註射成型而制成的一類磁體,稱為黏結磁體。它隨著新材料的發現和發展而同步發展。由於其尺寸精確,無須進一步加工,生產易於自動化,易於制成形狀復雜或用於整體裝配的部件,因此其性能雖比相應的永磁材料低,但仍應用廣泛,發展很快,是永磁體生產中不可忽視的一類。

  永磁材料的應用廣泛,主要用於:①制作機電設備。包括各類永磁電機、發電機、機電制動器(如計算機軟盤驅動器、打印機字頭驅動器、錄音機磁頭定位器等)和動圈式電表等。②制作聲波換能器。包括各類發聲器、聲音接收器和頻率轉換器等。③制作微波裝置。包括各類微波功率管、波導裝置和粒子加速器。④制作磁力機械。如夾持、提升、牽引、耦合,磁軸承和磁懸浮裝置等。⑤制作各類物理量的測量傳感器、電信號轉換器等。⑥制作醫用電子儀器和磁療器械。如核磁共振成像儀、微型助聽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