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秦腔班社。1912年成立,在辛亥革命影響下,李桐軒孫仁玉等人以“補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啟發民智為宗旨,創辦於陝西西安。編演新戲,宣傳民主思想,進行通俗教育。仿效民主共和制建立領導機構,並定期招收學生習藝,施行文化學習與業務訓練、演出實踐相結合的方針,成為西北地方首創的戲曲學校性質的秦腔劇團。劇社設有創作機構(編輯部),制定有劇碼編寫要求。李桐軒、孫仁玉、高培支、李約祉、範紫東等都參加編寫劇本。11949年前的37年中,共創作、改編大小劇本500餘種,不少已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如《呂四娘》、《三滴血》、《奪錦樓》、《庚娘傳》、《雙錦衣》、《人月園》、《櫃中緣》等。畢業演員13期,累計600餘人,遍及西北5省,大都已成為秦腔藝術的骨幹力量,如劉箴俗劉迪民沈和中、耿善民、王天民、雒秉華、馬平民、王秉中、李可易等。劇社延聘當時秦腔著名旦角陳雨農(藝名“德娃”)、黨甘亭(藝名“胎裡紅”)、著名須生劉立傑(藝名“木匠紅”)充任教練,並聘京劇演員唐虎臣教練武功。他們與編劇人員密切合作,銳意革新。除演出舊有傳統劇目外,還在秦腔舞臺上開創瞭編演時裝新戲的先聲,並首建自用劇場,在城市固定演出。藝術上既保持秦腔激越昂揚的特點,又使唱做向細膩委婉方面發展,形成瞭新的風格流派。1924年魯迅在西安講學期間,曾觀看該社演出,並捐贈其講學所得酬金,題寫“古調獨彈”匾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政府接辦,補充演員、繼續培訓學生,整理排演瞭《遊龜山》、《三滴血》、《奪錦樓》等傳統戲。拍攝瞭戲曲影片《三滴血》,與兄弟劇團合作拍攝瞭《火焰駒》。1979年創作排演《西安事變》,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0周年獻禮演出。

西安易俗社演出的秦腔《雙錦衣》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