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以南最早的大型塘堰工程。位於今浙江紹興城南,又名鏡湖、長湖。東漢永和五年(140)會稽太守馬臻主持修建,築塘300裏,灌田9000頃。紹興境內,東南至西北一線以南為山地,北部為平原,再北為杭州灣。鑒湖是攔蓄山北諸小湖水所形成的東西狹長的水庫,堤長一百三十裏(一說一百零一裏),東起曹娥江,西至西小江,中有南北隔堤,將鑒湖分作東西兩部分。《水經註》記沿湖有放水鬥門69座,歷代有所增減。至北宋時,沿湖堤廣設鬥門、堰閘、涵洞,著名的有42座。另有水則碑(水尺))三座,用作控制蓄泄的標準。由於湖水高於農田,農田又高於江海,因此,天旱時開鬥門涵洞放湖水灌田;雨澇時排田間水入海或關閉鬥門、涵洞,攔蓄山溪洪水;洪水過大則開溢洪道泄洪,東由曹娥鬥門、蒿口鬥門排入曹娥江,西由廣陵鬥門、新逕鬥門排入西小江,北經朱儲鬥門由三江口排入海。北宋熙寧間鑒湖已被圍墾700頃,雖屢次有人倡議廢田還湖,到政和年間,地方官竟墾湖為田。南宋初年圍墾耕地二千三百餘頃。到元代僅少數特別低窪處還保留著湖泊水體。至今,零星散佈的艾塘湖、百傢湖、鑒湖、白塔洋、洋牌湖等是古鑒湖的殘跡,面積共約5.8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