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設在道路或渠堤下的過水通道。又稱涵管。設在填方管道或道路下面,用以輸送渠水的涵洞,稱為輸水涵洞(見圖)。當管道與沖溝、小溪交叉,管道位置較高,溪、溝流量不大時,可在填方管道下面佈置涵洞,用以排泄溝、溪來水,稱為排水涵洞。

  涵洞由進口、洞身和出口三部分組成,一般不設閘門。按水流形態,涵洞可以是無壓的、有壓的或半有壓的。無壓涵洞內的水流具有自由表面;有壓涵洞水流充滿洞身;半有壓涵洞則是進口淹沒在水下,而洞內水流仍具有自由表面。輸水涵洞多是無壓的,一般不考慮防滲、排水和防沖問題。排水涵洞有時為縮小洞徑,可以做成有壓的,但在排洪時要註意防范由於洞內出現明滿流過渡而產生的振動,當出口流速較大時,尚需考慮消能防沖問題。

  進出口是洞身和上下遊水道之間的連接部分,要求水流進出順暢,減小水頭損失。常用的連接形式有:八字形斜降翼墻式和扭曲翼墻式等。翼墻及護底用漿砌石或混凝土建造。洞身可做成:圓形、矩形蓋板、圓拱直墻或箱形。圓形洞身可用缸瓦管、混凝土管或鋼筋混凝土管(包括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管內水流有壓、無壓均可;矩形蓋板洞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圓拱直墻洞身的圓拱部分、邊墻和底板可用漿砌石或混凝土,適用於無壓涵洞;箱形洞身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適用於外荷、洞跨較大,地基較差的無壓或低壓涵洞。為適應不均勻沉降和溫度變化,在進出口與洞身之間以及洞身每隔一定距離設沉降伸縮縫,縫中設止水。

  涵洞走向應盡量與路、堤正交,並與原水道流向一致,以縮短洞身長度和使水流順暢銜接。洞底高程應等於或接近原水道底部高程。縱坡應等於或稍大於原水道的底坡。

  

參考書目

 管楓年等:《涵洞》,水利電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