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嚴謹的古代希臘、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傢。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考古取得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提供瞭良好的條件。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法國 法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1755~1792)這樣的古典建築。拿破侖時代在巴黎興建瞭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1808~1836,又稱星形廣場凱旋門)、馬德蘭教堂(1806~1842)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

  英國和德國 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1825~1829)、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1823~1847)等,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1789~1793),K.F.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1818~1821)和阿爾塔斯博物館(1824~1828)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美國 美國獨立(1776)以前,建築造型多采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後,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借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極一時。美國國會大廈(1793~1867)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希臘建築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也比較流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1911~1922)即為一例。(見彩圖)

美國國會大廈,華盛頓,羅馬復興式建築,1793~1867年建

巴黎萬神廟,法國古典復興建築代表作,1755~1792年建,J.G.蘇夫洛設計

美國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