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各種類別的構成情況,可反映城市的某些社會特徵。同城市規劃有關的城市人口結構主要有職業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傢庭結構、文化結構等。在城市規劃中採用統計的方法從數量上分析人口結構的特點,弄清它的變化規律,可為確定城市性質、城市規模、選用適當的城市規劃定額指標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職業結構 城市中從事各種勞動的從業人口在社會經濟各部門中的分佈比例,稱為職業結結構。它反映城市的性質、職能等社會經濟特點。中國城市一般以18~55歲(女)和18~60歲(男)為勞動年齡人口,其中包括從業人口和待業人口,還有一小部分被撫養人口。從業人口所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表明這一城市的就業水平和勞動力資源利用的程度,是人口類別中重要的社會經濟指標。

  依據“勞動平衡法”的原理,城市從業人口(或稱勞動人口)可分為兩類,即基本人口和服務人口(見城市人口推算)。按照80年代的中國統計項目,從業人口分為10類:①工業;②基本建設;③農林、水利、氣象;④交通、郵電;⑤商業、服務業;⑥公用事業;⑦科學研究;⑧文化、教育、衛生;⑨財政、金融;⑩國傢機關和人民團體。不同性質、不同職能、不同發展時期的城市,其從業人口的職業結構是有差異的。表為中國各類城市70年代中後期從業人口職業結構概況。

中國各類城市70年代中後期從業人口職業結構概況

  年齡結構 各年齡組人數占總人口的百分比,稱為人口的年齡結構。現狀人口的年齡結構是城市規劃中進行人口推算的重要依據之一。根據城市規劃的需要而劃分的年齡組為:①學齡前年齡組:指6歲前的人口。其中分為托兒年齡組(3歲前)和幼兒年齡組(4~6歲)。②中小學年齡組:指7~17歲的人口。其中分為小學年齡組(7~12歲)和中學年齡組(13~17歲)。近年來,中國城市有把小學年齡組適當提前的趨向。③勞動年齡組:指18~55歲(女)、18~60歲(男)的人口。④老年年齡組:指女55歲、男60歲以上的人口。分析各個年齡組的比例,有助於規劃中確定勞動崗位需要量,以及中學、小學、幼兒園、托兒所和老年人所需各種服務設施的數量。年齡結構狀況,尤其是育齡婦女的所占比重,對人口的自然增長、人口再生產模式和速度有直接影響。

  性別結構 男女人口之間的比例關系,直接影響城市人口的結婚率和生育率。

  男女人口性別比例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農村中大批窮苦的男性農民湧進城市謀生,因而城市人口的性別比例較高,如1946年上海為124,北京142,天津142,南京131,重慶144,青島13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註意到各部門中男女職工的平衡發展,使城市人口的性別比例逐步趨於平衡。1982年城市性別比例上海為103,北京103,天津104,南京109,重慶107,青島103。

  傢庭結構 指傢庭人口、性別、輩數的組合狀況。它受國傢人口政策、經濟發展水平、民族習慣、地方風俗等因素的影響。在城市規劃中研究傢庭結構,可以合理選擇住宅的戶室類型,適當配置各種公共福利設施。1953年中國城市平均每戶為4.89人,1982年降至4.24人(其中北京為3.88人,天津3.92人,上海3.85人)。目前中國城市的傢庭結構正向小型化和傢庭數目增多的方向發展。

  文化結構及其他 文化結構可以反映城市人口的智力開發水平,是考慮城市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依據之一。在一些國傢,城市人口的收入結構、民族結構、宗教結構等因素,也都是確定城市人口分佈、選擇住宅類型、安排公共設施、編制鄰裡單位或社區規劃,乃至制訂城市發展政策等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