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藥工業是20世紀40年代有機農藥大量出現以後逐漸發展形成行業的。在此之前,農藥的使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大體上可分為利用天然物質和利用化工產品兩個階段。在行業形成後從40~80年代的40多年裏,農藥工業迅速發展成為精細化工的一個大的行業。

  天然物質的利用 自古以來人類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經常遭受各種生物災害的侵襲。古代人在同有害生物的鬥爭中,不斷尋找各種防治方法,在在利用植物、動物、礦物的有毒天然物質方面,積累瞭許多經驗並流傳下來,這就是化學防治方法和農藥的起源。例如中國西周時期的《詩經·豳風·七月》裡有熏蒸殺鼠的敘述,約公元前240年成書的《周禮》載有專門掌管治蟲、除草的官職及所用的殺蟲藥物及其使用方法。古希臘詩人荷馬也曾提到硫磺的熏蒸作用。中國在公元前5~前2世紀成書的《山海經》中,有礜石(含砷礦石)毒鼠的記載。公元533年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裡有麥種用艾蒿防蟲的方法。公元900年前,中國已知道利用砒石防治農業害蟲,到15世紀,砒石在中國北方地區已大量用於防治地下害蟲和田鼠,在南方地區用於水稻防蟲,這在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裡有詳細記述,當時砒石已有工業規模的生產。明代李時珍收集瞭不少有農藥性能的藥物,載於其名著《本草綱目》中,從16~18世紀,世界各地陸續發現一些殺蟲力強的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有煙草、魚藤和除蟲菊,至今仍在大量應用。

  農藥專用產品的出現 近代化學工業出現以後,化工產品逐漸增加,其中不少被作為農藥試用。同時,農業科學試驗開始發展起來,農藥的應用逐漸有瞭科學依據。除硫磺粉早有應用外,1814年發現石硫合劑的殺菌作用,1867年發現巴黎綠(含雜質的亞砷酸銅)的殺蟲作用。19世紀中期,歐洲的葡萄釀酒業遭到葡萄霜黴病的嚴重流行而發生危機。1882年法國的P.米亞爾代發現用硫酸銅和石灰配制的波爾多液,具有良好的防治葡萄霜黴病的效果,及時拯救瞭釀酒業,米亞爾代因比被贊揚為民族英雄,成為農藥發展史上一個著名的事例。1892年,美國開始用砷酸鉛治蟲,1912年開始以砷酸鈣代替砷酸鉛。農藥逐漸從一般化工產品的利用發展到專用品的開發,在化工產品中農藥作為一個分類的概念開始形成。20世紀初,隨著有機化學工業的發展,農藥的開發逐漸轉向有機物領域。1914年德國的I.裡姆發現對小麥黑穗病有效的第一個有機汞化合物即鄰氯酚汞鹽,1915年由拜耳股份公司投產,這是專用有機農藥發展的開端。20~30年代,有機合成化學和昆蟲學、植物病理、植物生理等生物科學的進步,為有機農藥的研究開發創造瞭條件。30年代以後,有機農藥品種開始增多,在用途上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分類概念也逐漸確立。盡管一些早期品種的藥效不夠理想,應用規模不大,但農藥作為專用化學品已相當明確。1931~1934年美國的W.H.蒂斯代爾等發現瞭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的優良殺菌作用,開發出有機硫殺菌劑的第一個品種系列福美雙類,標志著農藥研究開發已達到專業化系統化階段。農藥工業迅速發展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現代農藥工業的發展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界線,農藥工業從40年代開始,進入瞭飛躍發展時期,很快形成一個新的精細化工行業。

  農藥行業的形成 1938年瑞士嘉基公司的P.H.米勒發現滴滴涕的殺蟲作用,並於1942年開始生產。滴滴涕是第一個重要的有機氯殺蟲劑,在戰後一段時間大量應用於農業和衛生保健,起過很大作用,米勒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金。1942年英國的R.E.斯萊德和法國的A.迪皮爾同時發現六六六的殺蟲作用,1945年由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首先投產。1942年美國的P.W.齊默爾曼和A.E.希契科克發現2,4-滴的除草性能,1943年英國的W.G.坦普爾曼和W.A.塞克斯頓發現2甲4氯的除草性能,這兩種除草劑分別在美國和英國投產。1943年有機硫殺菌劑第二個系列的品種代森鋅問世。從1938年起,德國法本公司的G.施拉德爾等在研究軍用神經毒氣中,系統地研究瞭有機磷化合物,發現許多有機磷酸酯具有強烈殺蟲作用,於1944年合成瞭對硫磷和甲基對硫磷。戰後,此項技術被美國取得,對硫磷1946年首先在美國氰氨公司投產。在短短幾年中,同時有如此多的重要品種開發投產,使農藥工業出現前所未有的進步,奠定瞭形成行業的基礎。應該指出,農藥工業的發展,是當時化學工業發展到能提供多種廉價原料和有機單元反應技術發展成熟的結果。這些產品在農業上迅速推廣應用,藥效比舊品種顯著提高,使化學防治方法成為植物保護的主要手段。

  系列品種的發展 50~60年代是有機農藥的迅速發展時期,新的系列化品種大量湧現。在殺蟲劑方面,有機氯殺蟲劑繼滴滴涕、六六六之後又出現瞭氯代環二烯和氯代莰烯系列。有機磷殺蟲劑的品種增加最多,其中有對人畜毒性較低的馬拉硫磷(1950)、敵百蟲(1952)、殺螟硫磷(1960)等等。1956年氨基甲酸酯類的第一個重要品種甲萘威投產,其後不斷有新品種問世。在殺菌劑方面,1952年出現瞭第三個系列有機硫殺菌劑克菌丹。其後,有機砷殺菌劑系列相繼問世。1961年日本開發瞭第一個農用抗生素殺稻瘟素-S。內吸性殺菌劑在60年代後半期的出現是一個重大進展,重要品種有萎銹靈(1966)、苯菌靈(1967)、硫菌靈(1969)等。在除草劑方面,開發的品種系列更多,重要的有苯氧羧酸、氨基甲酸酯、酰胺、取代脲、二硝基苯胺、二苯醚、三嗪、吡啶衍生物等系列。農藥按用途分的各個類別都已形成,除殺蟲、殺菌、除草三大類外,殺蟎、殺線蟲、殺鼠、植物生長調節劑中都有重要品種開發應用。眾多農藥品種的生產和廣泛應用,日益擴大瞭農藥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農藥工業出現繁榮發展的局面,產量(表1)和銷售額(表2)均有較大增長。

表1 世界農藥產量的增長

表2 世界農藥銷售額的增長

  品種的更新 農藥廣泛應用以後,由於濫用引起的人畜中毒事故增多,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調加重,有害生物的抗藥性問題也嚴重起來。在此背景下,農藥工業從70年代起加快瞭品種更新,新農藥開發的重點轉向以高效、安全為目標。一些藥效較低或安全性差的品種如有機氯殺蟲劑(包括滴滴涕、六六六)、某些毒性高的有機磷殺蟲劑、有機汞和有機砷殺菌劑都漸被淘汰,而代之以相對高效、安全的新品種,如擬除蟲菊酯殺蟲劑、高效內吸性殺菌劑、農用抗生素和新的除草劑。農藥工業的生產技術相應提高,質量有明顯改進,劑型和施藥技術多樣化,品種增多,產量提高,朝著精細化工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各國政府加強瞭對農藥的法規管理,實行嚴格的審查登記制度,提倡科學合理地施藥,到80年代,世界農藥工業正走向健全發展的道路。

  中國農藥工業的發展 中國在40年代僅有幾傢生產無機農藥和植物性農藥的加工廠。1944年重慶國民黨政府的農林部病蟲藥械制造實驗廠首次合成滴滴涕並小量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藥工業開始迅速發展。1950年建成滴滴涕合成車間。同年,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制成功六六六,於1951年投產。在50年代,全國已建立多套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合成裝置,規模較大的有沈陽、天津、大沽等化工廠。有機氯殺蟲劑的大量生產,對提高棉花、水稻產量起瞭很大作用,特別是在消滅自古以來災害嚴重的飛蝗方面作出很大的貢獻(見彩圖)。1965年有機氯殺蟲劑產量已達160kt左右。50年代初,北京農業大學和華北、華東等農業科學研究所已開始研制有機磷殺蟲劑;1957年采用本國技術的第一傢有機磷生產廠──天津農藥廠建成投產。同年,上海信誠化工廠和上海農業藥械廠共同開發瞭敵百蟲的生產工藝,於1958年投產。1956年,第一個工業部門的農藥研究開發機構在沈陽化工研究院設立。6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擴建和新建瞭許多農藥合成和加工廠,專業的研究開發機構紛紛成立。農藥工業為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而迅速發展,其特點是全部采用本國開發的技術。歷年來,已開發投產的品種超過100種。在殺蟲劑方面,重點發展有機磷劑,開發的重要品種有:甲基對硫磷、樂果、敵敵畏、甲拌磷、馬拉硫磷、殺螟硫磷、磷胺、氧樂果、甲胺磷、辛硫磷、久效磷等等,1970年有機磷劑產量已達50kt(有效成分)。此後,仍在繼續增長。氨基甲酸酯殺蟲劑的發展較晚,重要品種有甲萘威、速滅威等,80年代年產量達到7kt。其他開發投產的重要殺蟲劑還有毒殺芬、殺蟲脒、殺蟲雙、蘇雲金桿菌等。80年代以來,擬除蟲菊酯殺蟲劑已開發投產,重要品種有氰戊菊酯、氯菊酯、胺菊酯等。在殺菌劑方面,歷年開發生產的重要品種系列有:有機汞劑、有機砷劑、有機硫劑(福美類、代森類)、有機磷殺菌劑(稻瘟凈、異稻瘟凈)和其他類型的許多品種。1970年沈陽化工研究院開發瞭內吸性殺菌劑多菌靈,以後發展成產量最大的內吸劑品種。80年代開發的重要新品種有百菌清、唑菌酮、三環唑等。到80年代殺菌劑年產量已達到12kt。在除草劑方面,歷年開發生產的重要品種有2,4-滴丁酯、2甲4氯、五氯酚鈉、敵稗、除草醚、莠去津、撲草凈、綠麥隆、草甘膦、殺草丹等。到80年代,除草劑年產量已超過10kt。在農用抗生素方面,從70年代以來已開發瞭許多品種,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海市農藥研究所1976年開發的井岡黴素,到80年代年產量已接近1kt(有效成分),占農用抗生素總產量的95%以上。其他農藥方面也開發投產瞭不少品種,重要品種有殺蟎劑三硫磷、三氯殺蟎醇等,殺鼠劑磷化鋅、敵鼠鈉和殺鼠靈等,植物生長調節劑赤黴素、萘乙酸、乙烯利、矮壯素、助壯素等。此外,還有倉庫熏蒸用的氯化苦、溴甲烷、磷化鋁等都有相當數量的生產。從70年代末以來,中國農藥工業開始加速品種更新。一些曾在歷史上起過較大作用的老品種,例如六六六、滴滴涕從1983年起停止生產。有機汞劑已在70年代初停止生產,有機砷劑也漸趨淘汰,有機磷劑的品種也在調整更新,新的高效安全農藥正在加速發展。從1982年10月起開始實施農藥管理法規。發展趨勢與世界農藥工業是一致的。

飛機噴灑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