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黃色炸藥,學名2,4,6-三硝基苯酚,是早期使用的一種重要單質炸藥。

  苦味酸為黃色結晶,其熔點122.5℃,凝固點121.3℃,晶體密度1.763g/cm3,微溶溶於水。爆炸性比梯恩梯稍強,密度為1.7g/cm3時的爆速為7260m/s,機械感度也比梯恩梯大一些。但苦味酸的酸性很強,能與金屬氧化物形成苦味酸鹽,有水存在時能腐蝕除錫和貴金屬以外的金屬,生成苦味酸鹽。苦味酸的重金屬鹽很敏感,機械感度高,熱感度也較高,極不安全。因此被梯恩梯所取代。目前,有些國傢仍用苦味酸作為爆炸性能的對比標準,也可以用作制造苦味酸銨、苦味酸鉀以及二硝基重氮酚等的原料。

  沿革 1771年由P.沃爾夫制得,當時作為皮革、絲綢和毛織品的染料使用。在雷管(見火工品)發明之後,才於1885年在法國用於裝填炮彈,其安定性和生產安全性比當時使用的硝化甘油炸藥要好。

  生產方法 根據原料不同,有兩種生產方法:

  以苯酚為原料 先將苯酚磺化,再將磺化液硝化而制得,反應式為:

C6H5OH+xH2SO4─→C6H(5-x)(SO3H)xOH+xH2O

C6H(5-x)(SO3H)xOH+3HNO3─→C6H2(NO2)3OH+xH2SO4+(3-x)H2O

式中的x為1~3。其生產工藝過程為:①制取苯酚二磺酸;②苯酚二磺酸經硝化成為苦味酸;③廢酸分離;④水洗除去殘酸;⑤幹燥,得到成品。

  以2,4-二硝基氯苯為原料 將2,4-二硝基氯苯水解成二硝基苯酚,再硝化得到苦味酸,其反應式為:

C6H3(NO2)2Cl+2NaOH─→C6H3(NO2)2ONa+NaCl+H2O

2C6H3(NO2)2ONa+H2SO4──2C6H3(NO2)2OH+Na2SO4

C6H3(NO2)2OH+HNO3──C6H2(NO2)3OH+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