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纖維素醋酸酯。纖維素以醋酸或醋酐在催化劑作用下進行酯化,而得到的一種熱塑性樹脂。

  沿革 德國人Ρ.許岑貝格爾在1865年將棉花與醋酸酐封入玻璃管中,於180℃下反應,第一次得到醋酸纖維素。1879年A.弗蘭其蒙特以硫酸作催化劑,大大降低瞭醋酸纖維素生成的反應溫度,為工業化生產奠定瞭基礎。1905年,德國拜耳股份公司將其投入工業化生產。1908年美國柯達公司利用醋酸纖維素的丙酮酮溶液制成照相軟片(見支持體)。1919年,英國首先利用醋酸纖維素紡成瞭長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醋酸纖維素代替易燃的硝酸纖維素用於飛機上的某些部件和蒙佈漆,1927年醋酸纖維素開始用作熱塑性塑料。1929年最早利用註射成型方法加工成制品,是現代註射成型方法的開端。目前,世界醋酸纖維素的生產仍然有緩慢增長的趨勢。

  品種 表征纖維素被酯化的程度,稱酯化度(纖維素酯化時每100個葡萄糖殘基中被酯化的羥基數)。被充分酯化的纖維素稱三醋酸纖維素,酯化度為280~300。大部分被酯化的稱二醋酸纖維素,酯化度為200~260。三醋酸纖維素與二醋酸纖維素均為白色無定形屑狀或粉狀固體,無明顯的熔點,220℃開始軟化,軟化溫度隨酯化度和溶液粘度的增加而升高。三醋酸纖維素相對密度(與水相比)1.42,可溶於氯代烴類及吡啶溶劑中。二醋酸纖維素相對密度(與水相比)1.29~1.37,易溶於丙酮及其他酮、醇和醚類溶劑中,有吸水性。醋酸纖維素耐稀酸,不耐堿,有良好的成膜性與成纖性,與增塑劑有較好的相容性。隨酯化度不同而有不同用途(見表)。可用作感光材料的支持體,如電影膠片片基、照相軟片片基、X光片片基、醋酯纖維、香煙過濾嘴、清漆及電絕緣薄膜等。

不同酯化度纖維素的用途

  生產方法 生產醋酸纖維素是以富含纖維素的棉短絨或亞硫酸法紙漿為原料。先用加有少量硫酸的醋酸對纖維素進行預處理,再在酯化反應器中加入醋酸酐、稀釋劑和少量催化劑,進行酯化反應,生成醋酸纖維素,再加入稀醋酸液使醋酸纖維素水解到所要求的酯化度並沉淀出來,再進行水洗、過濾、幹燥即得成品。生產中出現的大量稀醋酸及其他溶劑、稀釋劑,均經濃縮、提純後回收再用,以降低生產成本。醋酸纖維素加入增塑劑、著色劑、填料等制成的熱塑性塑料,可用模壓或註射成型進行加工。配成的溶液可經幹法紡絲或流延成型為薄膜或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