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粘合劑使紗條中的纖維互相粘合成紗,紗條上沒有拈度,強力依靠纖維間的互相粘合獲得,是一種新型紡紗方法。

  初期的無拈紡紗是用粗紗喂入,經過羅拉牽伸裝置牽伸後,將須條送到加粘滾筒上。加粘滾筒下方是一隻放有粘合劑的槽箱。加粘滾筒轉動時表面帶上一薄層粘合劑並與須條接觸,經加熱器烘乾後須條上的各根纖維互相粘牢,然後捲繞成卷裝。後來又有一種型式的無拈紡紗機,採取濕紡和非活動性粘合劑浸潤工藝,使浸濕時間縮短,紡紗速度超過瞭100米//分。粗紗先經過脫脂處理,經水浸濕後送入垂直佈置的單區羅拉牽伸裝置。在前羅拉的側下方有一喂給粘合劑的羅拉與之接觸,不斷將粘合劑送到前羅拉上。前羅拉旋轉時將粘合劑擠入牽伸須條中。前羅拉前方裝有渦流假拈器,使前羅拉與假拈器之間的紗條獲得拈度和強力。紗條出假拈器後便已消除拈度,並做成卷裝。然後對濕卷裝進行低壓汽蒸,使所含粘合劑產生活性,再經過熱空氣烘幹,使纖維互相粘牢。這種工藝生產的無拈紗截面呈扁平形。

  70年代又出現瞭一種新工藝(見圖)。它改變瞭外加液態粘合劑的工藝,采用聚乙烯醇纖維混紡工藝。用混有5~10%聚乙烯醇纖維的條子喂入,在幹態下進行預牽伸,然後加濕並在濕態下進行主牽伸。出牽伸區後經假拈器加拈,並用蒸汽或熱水加熱,使聚乙烯醇纖維與其周圍的纖維粘合,再經熱導紗盤烘幹,使紗得到粘合並做成卷裝。這種工藝簡化瞭上粘合劑的過程,使紡紗速度進一步提高,可達到400米/分。

  無拈紗與環錠紗相比,初始模量較高、斷裂強度較低,耐磨性隨原料混和比例而變化。原料為全棉或全滌綸時,無拈紗較環錠紗耐磨。

  一般使用的粘合劑常為熱水溶性的,所織成的織物經水洗後粘合劑溶化,紗上纖維間的粘合失去效用,亦即失去強力,僅由於織物結構關系仍能保持一定強力。由於無拈紗的截面形態呈扁平狀,織成的織物較豐滿,撕扯強力高於一般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