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葵科芙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的韌皮纖維,又稱青麻、芙蓉麻。種植的國傢有中國、蘇聯、印度、朝鮮、美國等,中國種植最廣,產量最多。檾麻在中國的種植和利用已有悠久歷史,最早記載見於《詩經》、《周禮》,距今已有2600餘年,當時被人們利用作為衣著原料,但由於纖維品質不及苧麻和大麻,後逐漸變為製造繩索和包裝用品的原料。中國檾麻以東北、華北兩個地區為主要產地,華東、內蒙古等地也有一定數量。1936年前後的年產量約3萬噸左右,除國內自用外,尚有21%左右出口。1937~11940年產量下降到2萬噸左右,到1954年產量已恢復並達到6.4萬噸。從60年代開始,由於黃麻、槿麻種植業的恢復和發展,檾麻的種植被部分取代,產量有所下降。

  檾麻纖維位於檾麻韌皮組織之內,纖維細胞斷面呈橢圓形或不規則的多角形,細胞的外表面平滑無節。纖維細胞自植物發芽後的第二天開始形成,其後細胞漸次延長、增厚,細胞數量也漸次增多。韌皮截面中每30個左右的單纖維細胞借果膠物質等粘結在一起形成纖維束,若幹個纖維束再集結成細胞群。纖維細胞就其發生來源可分為初生韌皮纖維和次生韌皮纖維兩種。前者由初生組織分化而來,後者由形成層分化而來。檾麻的次生韌皮纖維的品質優於初生韌皮纖維。次生韌皮纖維的木質化程度較低纖維較長,其含量占植物莖中纖維含量的45~70%。初生韌皮纖維的強度較低,一般僅為次生韌皮纖維強度的15~40%,特別是經過多次彎曲以後,初生韌皮纖維的強度損失更大。

  檾麻韌皮經過微生物脫膠(主要是利用天然水漚麻)以後,纖維細胞群受到破壞而解體,再經過梳理加工成為工藝纖維。檾麻單纖維平均長度為1~2毫米;橫截面平均寬度為15~30微米;單纖維斷裂強度為3.0~4.1克力/旦;脫膠後熟麻長度為1000~2500毫米,工藝纖維的公制支數為70~180支;檾麻纖維機械物理性能不如黃麻品質優良。檾麻纖維粗硬而脆弱,束纖維排列錯雜如網,不易梳開,強度低且不耐磨,但耐水,不易腐爛,故可與黃麻混紡制造麻袋,而其主要用途是制造船纜,繩索和編制地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