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棉型紗線作為經、緯紗製成各種織物的工藝過程。棉型紗線包括純棉、棉型化學纖維和棉與化纖混紡的紗線。棉織物品種繁多,用途廣泛。南亞次大陸和中國最早利用棉纖維進行手工紡紗織佈。中國採用棉花進行紡織生產起源於南方、西南和西北地方。相傳,夏禹時代海南島和雲南邊疆已用棉花紡紗織佈。宋、元期間棉花逐漸向中原推廣,到明代已普及全國,在衣著材料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世紀初出現粘膠纖維,50年代合成纖維問世,棉與合成纖維的混紡織物隨之得到發展,如滌棉府綢、滌棉卡其等。棉織生生產可分為本色佈和色織佈兩種工藝過程。本色佈生產的主要工藝過程如下圖:

本色佈生產的主要工藝過程

  色織佈生產的主要工藝過程如下圖:

色織佈生產的主要工藝過程

兩種生產過程都包括織前準備、織造和織坯整理三個部分。織前準備一般分為絡紗、整經、漿紗、穿經(接經)、卷緯和定拈等工藝過程,目的是把經、緯紗線做成適合織造用的織軸和紆子(或筒子)。織造是在織機上使經紗和緯紗按照織物上機圖相互交織構成織物。當織制多色緯紗小花紋織物時,采用多臂多梭箱織機;織制大花紋織物時,采用提花織機。織物從織機上落下後便進入織坯整理過程,一般包括檢驗、清刷、幹燥、折佈、分等和成包入庫。棉織生產工藝過程所用的各種機器設備,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如棉織機是從原始編織技術發展到手織機,進而發展到動力織機和自動織機。由於有梭織機振動和噪聲很大,機物料消耗較多且不完全,50年代以來又出現瞭幾種新引緯方法的織機,如片梭織機、噴射織機、劍桿織機等,使織佈可以不用梭子。並行發展的還有自動絡紗機、高速整經機、高速漿紗機、高速整漿聯合機、自動穿經機。同時還出現瞭許多新品種的合成漿料。棉織技術因而得到迅速發展。此外,電子技術在棉織機器上的應用日益增加。絡紗機上應用瞭電子清紗器;織機上使用瞭電子式緯紗斷頭自停裝置和經紗繼頭自停裝置、電子護經裝置、光電探緯裝置等,大大改善瞭織物的品質,減輕瞭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瞭織機的生產率。

  

參考書目

   陳元甫主編:《機織工藝與設備》上冊,紡織工業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