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開放的、遵循TCP/IP協定將眾多網路互聯而成的電腦互聯網。

  發展 網際網路由美國的ARPA網發展演化而成,ARPA網是全世界第一個分組交換網。1969年美國的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為瞭驗證遠端分組交換網的可行性而建立瞭一個隻有4個結點的存儲轉發方式的分組交換廣域網——ARPA網。

  網際網路的發展可分成3個階段,從1969年年ARPA網誕生到1983年因特網的形成是因特網發展的第一階段,即研究試驗階段。當ARPA網采用TCP/IP協議以後,以ARPA網為中心組成的新的互聯網稱為因特網。為區別於一般的互聯網(internet),因特網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用大寫的I。從1983年到1994年是因特網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NSF)主持的NSF網的形成和發展,是因特網在教育和科研領域廣泛使用的實用階段。隨著因特網規模的擴大,應用提出瞭一個新概念——因特網商業化,即因特網不僅服務於教育、研究和政府部門,商業用戶也可進入因特網,而且因特網的經營也商業化瞭。采用稱為商用因特網交換(CIX)互聯點的結構,它由高速路由器和連接各CIX成員的鏈路組成,這些CIX的成員都是網絡提供者,而不是網絡用戶。

  因特網從研究試驗的第一階段到實用於科教的第二階段,進而到商用的第三階段的發展,反映瞭因特網技術和應用的成熟。中國的互聯網於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網,近年來接入因特網的計算機、網絡、用戶數增長迅速,應用廣泛。

  體系結構 因特網采用TCP/IP協議,它是實現互聯網絡連接性和互操作性的關鍵。因特網體系結構表現在互聯網服務的3個層及其相互的依賴關系上。最底層為無連接傳送服務,為其他層的服務提供基礎。第二層是可靠的傳送服務,為應用層提供高層平臺,最高層是應用服務層。

  地址和域名 因特網地址又稱IP地址,它能惟一確定因特網上每臺計算機、每個用戶的位置。IP地址有32位,由兩部分組成,即網絡標識(netid)和主機標識(hostid),分別確定某臺主機所在的物理網絡和在該物理網上的某臺主機。域名由一系列字母和數字構成的段組成,域名和IP地址是一一對應的。域名是一個邏輯概念,不必與物理地點相一致,自治是域名系統的特點。

  為瞭適應對地址空間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日益增加的各種新的應用需求,新版的IP已正式命名為IPV6,將地址空間擴展到128位,並對協議細節做瞭許多修改。

  路由選擇 由一個管理機構控制的網絡和路由器的集合稱一個自治系統。在一個自治系統內的兩個路由器使用內部網關協議(IGP),常用的IGP有路由選擇信息協議(RIP)、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為瞭自動保存準確的網絡可達信息,內部路由器之間要交換網絡路由選擇信息。自治系統的可達信息匯集起來之後,可使用外部網關協議(EGP)將可達信息通知另一個自治系統。在邊界網關協議(BGP)中,每個路由更新報文都帶有中轉自治系統的從源站點到目的站點的全部列表。

  應用 因特網的應用分為通信、獲取信息和共享計算機資源三類。電子郵件是最廣泛、最有前途的因特網應用之一。萬維網(WWW)是基於客戶機/服務器方式的信息發現技術和超文本技術的結合。

  全世界已有幾十萬個網絡、幾千萬臺計算機接入因特網,它擁有2億多個用戶,成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互聯網。因特網提供瞭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應用服務。為發展信息網絡技術和網絡應用提供瞭豐富的經驗,對信息市場的開拓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成為未來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II)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