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用改錯碼時如果錯誤型e=(e0e1,…,

)內的相繼 b位分量 e i ,…, 中, e i 為非零,其他為任意值,則稱此錯誤型是一個長為 b的突發錯誤型。用來糾正這類突發錯誤型的糾錯碼,稱為糾突發錯誤碼。碼所能糾正的突發長度 b,稱為碼的糾突發錯誤能力。無論是 卷積碼還是 分組碼,糾突發錯誤碼的參數必須滿足:( g/ b)≥(1+ R)/(1- R)。這裡 R為碼率; g為相鄰二個突發錯誤之間無誤區間的長度,稱為保障區間,對分組碼, g等於 n- b。若上述不等式中的等式成立,則稱這個碼為最佳碼,對分組碼來說,最佳碼的 b等於( n- k)/2。構造糾突發錯誤碼的主要方法是應用時間擴散技術,即把產生在數據序列中的突發錯誤擴散,使它在各個碼字中所表現出來的錯誤型變成隨機錯誤,然後應用糾隨機錯誤的方法進行糾錯。使用較廣的糾突發錯誤分組碼有利用幾個碼組合而成的乘積碼、級連碼和交錯碼等。法爾碼是一類專門為糾突發錯誤而設計的碼,但它的理論糾突發能力並不高。此外,某些糾隨機錯誤循環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糾突發錯誤能力,如最小距離為 d的二進制BCH碼,絕大多數至少能糾正長為 d-2的突發錯誤。糾突發錯誤卷積碼可分為B I型和BⅡ型碼。B I型碼以碼元為單位衡量碼的糾錯能力,而BⅡ型碼則以碼段(子碼)為單位。主要的糾突發錯誤卷積碼是利用時間擴散技術構造的擴散卷積碼、巖垂碼、蓋拉格爾碼、交錯碼等。所有糾突發錯誤碼的編碼、譯碼電路都很簡單,能用硬件或計算機 軟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