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光學纖維傳輸資訊的通信方式。在發信端,資訊被轉換和處理成便於傳輸的電信號,電信號控制一光源,使發出的光信號具有所要傳輸的信號的特點,從而實現信號的電-光轉換。發信端發出的光信號通過光纖傳輸到遠方的收信端,經光電二極體等轉換成電信號,從而實現信號的光-電轉換。電信號再經過處理和轉換而恢復為與原發信端相同的資訊。圖中為光纖通信系統的基本結構。

  光波也是電磁波,但它的頻率比電信中利用的電磁波高出幾個數量級。頻率極高的光通信系統有極大的通信容量,所用光纖和由多根光纖組成的光纖光纜體積小,重量輕、易於運輸和施工。光纖的衰耗很低,故無中繼通信距離很長。此外,光纖是絕緣體,不會受高壓線和雷電的電磁感應,抗核輻射的能力也強,因而在某些特殊場合,電通信受幹擾不能工作而光纖通信卻能照常工作。光纖幾乎可做得不漏光,因此保密性好,光纜中的光纖也互不幹擾。當通信容量較大、距離較長時,光纖通信系統的每話路公裡的造價較電纜通信的為低。光纖通信因有這些優點而得到迅速發展。

  1880年,A.G.貝爾發明瞭利用太陽光作為光源的通話裝置,光波在大氣中傳輸,通話距離達213米。後來改用弧光燈作為光源,延長瞭通信距離。1960年固體激光器問世,是光源方面的重大突破,進一步延長瞭通信距離。但光波在大氣中傳輸易受雨、霧、煙和塵土的阻擋或減弱,通信很不穩定,應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1966年,高錕等人揭示瞭實現低衰耗光導纖維的可能性。1970年,美國研制出衰耗為20分貝/公裡的石英光纖和體積很小的半導體激光器。此後,光纖及激光器等部件的質量逐年迅速提高,因而以半導體激光器作為光源,以石英光纖作為光的傳輸媒介,以半導體光電二極管作為接收器件的光纖通信系統迅速發展起來。80年代初,以短波長(0.85微米)光源和多模光纖為標志的第一代光通信技術已很成熟,無中繼通信距離約為10公裡,通信路數約為1000路,已用作市話局之間的中繼線,也用於城市之間的通信系統,但中繼站較多,站距較短。以長波長(1.3~1.55微米波段)光源和單模光纖為標志的第二代光纖通信技術也已成熟,無中繼通信距離約為30公裡,通信容量約為5000路,適用於長途幹線通信。

  全光化和光集成化的光纖通信系統正在研制中。全光化指的是在中繼器中光信號直接被放大,省去瞭光-轉換和電- 光轉換過程。全光化和光集成化能大大減小中繼器和光端機的體積,降低功耗和成本,提高可靠性。

  

參考書目

 島田禎晉編,趙靈基等譯:《光通信技術讀本》,人民郵電出版社,北京,1982。(島田禎晉編,《光通信技術本》,オ-ム社,東京,1980。)

 機械振興協會編,劉時衡等譯:《光通信系統》,人民郵電出版社,北京,1982。(機械振興栛會編,《光コミユニケ-ションシステム》,日刊工業新聞社,東京,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