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裔物理學傢。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祖籍山東日照。在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在麻塞諸塞州理工學院任教。1974年,丁肇中在美國佈魯克海文33吉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上用28.5吉電子伏伏質子轟擊Be靶,發現在3.1吉電子伏處e+e-產額特別多,而且能量分佈譜有很尖銳共振峰,峰寬僅67±12千電子伏,從而發現瞭一個壽命很長的(≈10-20秒)的新粒子,定名為J。稍後B.裡克特在斯坦福直線電子加速器中心從相反的反應e+e-對撞中也發現瞭同一種粒子,定名ψ。這個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20年來完美的對稱性理論認為核子、介子類“基本粒子”是由誇克組成的,而當時認為誇克隻有“上”、“下“、“奇”三種。而J/ψ是新的第四種誇克的正反粒子束縛態,稱為“粲”誇克,使誇克種類超過三個,開創瞭核物理的新局面。J/ψ的發現是在高能物理實驗中使用全電子學探測器後的第一個重大突破。為此,丁肇中和裡克特共獲1976年諾貝爾獎金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