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的烏爾姆,1955年4月18日卒於美國的普林斯頓。1900年畢業於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畢業即失業。經過兩年的努力,才在瑞士聯邦專利局找到固定的工作(1902~~1909年)。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1909年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佈拉格大學教授,1913年任德國威廉皇傢物理研究所所長、柏林大學教授,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離開德國,赴國外講學,1933年10月定居美國,1940年加入美國籍。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貢獻,如研究毛細現象、闡明佈朗運動、建立狹義相對論並推廣為廣義相對論、提出光的量子概念,並以量子理論完滿地解釋瞭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固體比熱,發展瞭量子統計。1905年3月發表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論證瞭光的量子性質,揭示瞭光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得出光電效應基本定律。愛因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認識奠定瞭量子理論的基礎。為此獲1921年度諾貝爾獎金物理學獎。1905年建立狹義相對論,並由此導出許多重要結論,如物體速度增加時,其質量增大;任何物體速度不能超過光速;物體質量m與能量E滿足質能關系式E=mc2(c為光速)。狹義相對論已成為現代高能物理學、高能電子學、高能加速器、原子能應用等的理論和計算基礎。1915年完成廣義相對論的開創性工作,1916年發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1916年發表《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提出瞭受激輻射理論,成為現代激光技術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