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是世界上電工製造業較為發達的國傢之一,有許多門類的產品處於世界前列。1838年,俄國電機工程師Б.С.雅科比製造瞭一臺實用直流電動機,曾用於驅動船舶航行。1890年,電工專傢Μ.Ο.多利沃-多佈羅沃利斯基製造出三相變壓器。但那時俄國的電工產品主要依靠外國進口。

  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制訂瞭國傢電氣化計畫,促進瞭電工製造業的發展。先後改建、興建瞭一批電工製造廠傢。其中主要有列寧格勒電力廠,哈爾科夫汽輪發電機廠、新西伯利利亞發電機廠、列寧格勒金屬工廠、塔幹羅格鍋爐廠、波多爾斯克機器制造廠、烏拉爾重型電機廠、查波羅什變壓器生產聯合公司、薩蘭斯克照明技術生產聯合公司等。20年代生產出500千瓦汽輪發電機,30年代生產出1萬~2.4萬千瓦機組,70年代能成批生產50萬千瓦、80萬千瓦級的汽輪發電機,並於1976年制造出120萬千瓦水冷、氫冷汽輪發電機。80年代制造出80萬千瓦雙水內冷機組。生產的水輪發電機組最大單機容量達80萬千瓦。

  在高壓輸變電設備方面,由於蘇聯地域遼闊,電力系統覆蓋面積大,要求生產高壓、超高壓、直至特高壓輸電設備。工廠生產的變壓器容量達百萬千伏安以上,其電壓等級為750千伏和1150千伏,並已制成1150千伏交流輸電和1150千伏直流輸電的成套設備,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蘇聯的磁流體發電設備制造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968年,制造出世界第一臺U-25磁流體發電裝置。80年代末,磁流體發電聯合循環裝置的輸出功率達50萬千瓦。80年代還制成一臺30萬千瓦的超導發電機。

  蘇聯是世界上最早建成核電站的國傢(1954)。已建成的40多座核電站,設備均由蘇聯制造。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暴露出蘇聯的核反應堆在設計上的缺陷。

  蘇聯的電工科研機構主要是全蘇電工研究院,1921年建立。主要從事高電壓技術、電力電子器件、大電流技術、絕緣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蘇聯的500千伏、750千伏、1150千伏等電壓等級的交流輸電成套設備及1500千伏直流輸電成套設備均以全蘇電工研究院為主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