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導線回路中電動勢與電流間關係的定律。1826年由G.S.歐姆提出。定律揭示瞭導線回路中的電流I等於回路中電動勢ξ與導線電阻R之比,即

  電阻是表征導線回路通過電流能力的一個參數。歐姆證明,在其他物理條件(如溫度、應力等)不變的條件下,導線的電阻與通過的電流大小無關,電阻的大小正比於導線的長度,反比於導線的截面積,比例常數決定於導線的材料。這個常數稱為該導線材料的電阻率

式中 ρ為電阻率, l為導線長度, S為導線截面積。

  歐姆定律推廣於導線回路中的任意一段上,即導線中的電流等於該段導線上的電壓與這一段導線的電阻之比

式中 U為電壓,即兩點之間的 電位差。電阻的倒數稱為電導 G。因此,歐姆定律亦可寫為

IGU

  歐姆定律闡明瞭導體中通過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後來人們將歐姆定律應用於導體中的微分元素上,寫為

JγE

式中 J為電流密度; E為所在處的 電場強度; γ為材料的電導率,即電阻率的倒數, γ=1/ ρ

  歐姆還註意到導線的電阻與導線表面上所帶的電荷多少無關。因此應用歐姆定律時,隻需要由導線兩端的電壓及導線的電阻就可以計算電流,而不需要計算導線內外各處的電場。從而為建立直流電路的理論奠定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