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能的生產、輸送、分配有關的工程。廣義上還包括把電作為動力和能源在多種領域中應用的工程。作為能源的一種形式,電能有易於轉換、運輸方便、易於控制、便於使用、潔淨和經濟等許多優點。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電力已逐步取代瞭作為18世紀產業革命技術基礎的蒸汽機,成為現代社會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技術基礎。

  20世紀以來,電能的生產主要是火電廠、水電站和核電站。有條件的地方還利用潮汐、地熱和風能來發電。為瞭加速電能生產的發展,,一方面要制造大容量機組(近百萬千瓦)和興建大容量發電廠(幾百萬千瓦)。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種中小型電站。此外,還應著眼於未來,開發有關電能生產的新技術,如磁流體發電、核聚變發電和超導體電能設備等。

  電能的輸送和分配主要通過高、低壓交流電力網來實現。近30年來,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進步很快,並在一些輸電領域內得到瞭愈來愈廣泛的應用。因此,作為輸電工程技術發展的方向,其重點是研究特高壓(100萬伏以上)交流輸電與直流輸電技術,形成更大的電力網;同時還要研究超導體電能輸送的技術問題。

  電能的使用已滲透到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一切領域,成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以及國防的主要動力形式和人們傢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在拖動、照明、電熱、電化學和通信等方面得到瞭廣泛的應用。電能作為一種產品,和其他類型的產品不同之處是它不能儲存。所以,由發電廠、輸電線路、變電所和配電網組成的電力系統每時每刻所生產、輸送的電能,都必須和用戶電能的消費量相一致。這就使得電力生產與國民經濟、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即便是短時的停電也帶來很大的危害,大面積停電更會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給人民生活造成不便。因此,在電力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中都必須註意保證供電的高度可靠性。

  電力不足嚴重阻礙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電力生產的發展速度應高於其他部門的發展速度,才能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所以電力工業又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先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