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保護建築物和電力設備免遭直接雷擊的裝置。其作用是將雷電流引向自身,並使之安全泄入大地,從而使被保護物受到遮蔽。

  避雷針由接閃器、接地引下線和接地體3部分組成。接閃器通常採用直徑為15~20mm、長度為1~2m的圓鋼或鋼管,固定於支柱上端經接地引下線與接地體連接。

  當雷雲對地放電通道發展到臨近地面時,由於避雷針尖端突出地面並有良好接地,在針尖附近的電場強度提高,聚積相反極性的電荷,引引導放電向避雷針方向發展,最終擊中避雷針,把雷擊能量有效地引入大地。

  避雷針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是由運行經驗和實驗室模型試驗結果確定的。工程設計中常用的方法是認為保護半徑是避雷針高度的函數。據中國的規范規定,單支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是一個錐體(見圖)。高度為h的避雷針,其在地面上的保護半徑r=1.5h;在被保護物高度hx的水平面上,其保護半徑rx

hx

時, r x=( h- h x) Ph 0 P

hx

時, r x=(1. 5 h- 2 h x) P

h≤30m時,P=1

當30≤h≤120m時,

  60年代以來,又提出瞭計算避雷針保護范圍的擊距法,認為保護范圍還受雷電流大小的影響。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為各國科學傢和工程師公認的、計算保護范圍的完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