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瞭保證和提高產品品質,綜合運用管理技術、生產技術和科學方法所進行的系統管理活動。全面品質管制的英文縮寫是 TQC。產品品質有一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產品品質管制活動應包括市場調查、產品設計、制訂品質標準、制訂生產計畫、採購物資、配備工具儀器、組織生產製造、工序控制、檢驗、試驗以及銷售、技術服務等,它們組成一個品質管制系統。因此,必須從系統總體出發,組織企業全體職工和有關部門參加,以數理統計方法為品質管制的基礎手段,綜合運用現代科學和系統工程方法,預先對對整個系統中影響產品質量的各種因素加以控制,使整個過程始終處於穩定狀態,從而充分保證產品質量的均一性,為用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優質的技術服務。

  產生背景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產品質量管理面臨的情況是:①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已從註重一般產品性能發展到講究產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經濟性。為瞭滿足用戶對產品質量的高標準和高要求,僅僅依靠傳統的對局部生產過程進行把關式的質量管理方式已不適應。②一般系統論和系統工程被引進企業管理領域以後,為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綜合分析和研究質量問題創造瞭有利條件。③管理理論的新發展更註意行為科學研究,重視人的因素,推行“工業民主”、“參與管理”和“目標管理”等新辦法,為實現新的質量管理方式打下基礎。1961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程師A.V.費根鮑姆首先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指出現代產品的質量問題在技術上日益復雜,隻有從系統觀點出發,統一計劃和組織才能解決。他和質量管理專傢J.E.朱蘭等人一起倡導並在美國一些企業首先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同時發表瞭《全面質量管理》一書。全面質量管理逐漸推廣到西歐國傢,質量管理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在實踐中有瞭新的發展。日本在引進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後,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形成日本式的質量管理,稱為全公司性質量管理。中國自1978年起在北京內燃機總廠和清河毛紡廠等企業進行全面質量管理試點,以後在全國范圍普遍推廣,頒佈瞭《工業企業全面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初步形成瞭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體系。

  特點 全面質量管理具有一些重要的特點。①參加質量管理的人員廣泛而全面。通過對各級各類人員的教育,使全體職工都關心和參加質量管理。②管理的范圍全面,包括產品設計、制造、輔助生產、供應服務、銷售直到用戶使用產品等整個過程的質量管理。③管理的內容全面,不僅要管好產品質量,還要管好影響產品質量的有關部門的工作質量。④管理的方法全面,根據不同的產品對象和影響質量的因素,采取數理統計方法,最優化方法和預測技術等方法和工具,直至技術改造措施。

  基本方法 實現全面質量管理需要從確定方針和目標到制訂實施方案和貫徹執行,形成一個全面質量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反饋和對信息的分析研究,確定下一步的方針和目標。這個系統由計劃(P)、實施(D)、檢查(C)和處理(A)四個要素組成。這四個要素需要不斷地循環進行工作,才能不斷提高質量。①計劃:應用預測技術對市場產品質量需求等進行預測,經過分析研究,確定質量管理目標、項目和相應的管理方案。②實施:根據預定的目標和經過優選的方案,組織具體部門和人員實施。③檢查:檢查方案的實施情況,評價工作成果,找出問題。④處理: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采取相應措施鞏固成績,防止問題再度出現。同時,將本次循環中的問題提出,以便轉入下次循環解決。下圖為PDCA循環圖從廠部、車間到班組都有一個循環,並且大環扣小環,小環保大環以推動大循環,使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為瞭實現全面質量管理,必須加強基礎工作。基礎工作主要包括標準化工作、計量工作、質量教育、質量責任制和信息工作等。利用電子計算機建立質量管理信息系統,以收集、處理、儲存、檢索、傳遞和更新質量管理所需要的數據和資料,是企業實現系統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參考書目

 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管理工程系編:《現代企業管理基礎》,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