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電熱熨燙衣物的清潔電器。早期的熨具是由鑄鐵製成的,鬥形,鬥內燒木炭,故稱“熨鬥”。1882年美國H.W.西利獲得第一個電熨鬥專利。20世紀初,美國E.理查森發明的電熨鬥投放市場,受到歡迎。電熨鬥的廣泛使用改變瞭當時僅在夜間供電的傳統,並促使其他傢用電器相繼上市。因此,人們認為美國的傢用電器工業發軔於電熨鬥。電熨鬥結構簡單,製造容易,使用方便,因而發展迅速。1984年世界電熨鬥總產量(不包括中國)為3727.8萬個,其中美國產量最高,約822萬個。中國11949年產量僅7萬個,1987年達1224.2萬個,產品向調溫型發展。

  電熨鬥通常按結構和功能分為4類。①普通型電熨鬥:電熨鬥的最基本形式。結構簡單,主要由底板、電熱元件、壓板、罩殼、手柄等部分組成。因不能調節溫度,已漸趨淘汰。②調溫型電熨鬥:在普通型電熨鬥上增加溫度控制裝置而成。溫度控制元件采用雙金屬片,利用調溫旋鈕改變雙金屬片上靜、動觸頭之間的初始距離和壓力,即可獲得所需的熨燙溫度。調溫范圍一般為60~250℃。③蒸汽型電熨鬥:在調溫型電熨鬥的基礎上增加蒸汽發生裝置和蒸汽控制器而成,具有調溫和噴汽雙重功能,不用人工噴水。④蒸汽噴霧型電熨鬥:在蒸汽型電熨鬥的基礎上加裝一個噴霧系統而成,具有調溫、噴汽、噴霧多種功能。其噴汽系統和蒸汽型電熨鬥相同(見圖)。當底板溫度高於 100℃時,按下噴汽按鈕,控水桿使滴水嘴開啟,水即滴入汽化室內汽化,並從底板上的噴汽孔噴出。噴霧裝置與產生蒸汽的裝置是彼此獨立的。手撳噴霧按鈕,噴霧閥內活塞向下壓,閥門的圓鋼球便將閥底部的孔緊閉,閥內的水便通過活塞桿的導孔由噴霧嘴形成霧狀噴出;松開手後,噴霧按鈕自動復位,由於閥的作用,儲水室內的水將閥底部的圓鋼球頂開,通過底孔進入閥內。

蒸汽噴霧型電熨鬥結構

  電熨鬥的底板一般用鑄鐵經電鍍拋光,或用鋁合金經噴塗聚四氟乙烯塗層制成。常用的電熱元件有兩種:一是由雲母骨架上繞電熱絲構成,一是管狀電熱元件。新型的 PTC元件(見電暖器具)和薄膜加熱元件已在電熨鬥上應用。

  70年代末出現瞭幾種結構迥異的新型電熨鬥,其中有:①全塑電解液蒸汽電熨鬥,采用離子導電加熱,用食鹽水溶液作導電介質;主要部件是蒸氣發生器,在溶液中安裝兩個電極,接通電源,溶液即加熱至沸騰,所需時間之長短及消耗之功率則由溶液中食鹽含量及兩電極間的距離決定。②渦流型電熨鬥,利用外部交變磁場在電熨鬥的金屬底板內部產生感應電動勢,引起渦流而使電熨鬥底板發熱,不需電熱元件。

  傢用電熨鬥的功率一般為100~1200W。服裝行業使用的工業熨鬥采用吊瓶式噴汽電熨鬥,功率一般為1000~120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