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地球由於不斷變冷而收縮的大地構造假說。

  為瞭解釋巖石褶皺和逆沖現象,E.de博蒙於1829年提出瞭地球收縮的假說。隨後,物理學傢、地球物理學先驅L.開爾文提出瞭地球冷凝的物理模式。19世紀下半葉以來,J.D.丹納認為地槽是在地球收縮而形成的拗陷基礎上演化的解釋,E.修斯對全球剛性地塊和柔性地帶構造變動的解釋的成功,尤其是歐美各地推覆構造的發現,使收縮說思潮大為高漲,與地槽地臺學說一併成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的主要要大地構造學說。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地球膨脹說、尤其是海底擴張說的提出和證實,收縮說走向衰落。

  收縮說認為,地球由於放熱變冷而導致不斷收縮。在這個模式中,幾百公裡以下的地球內部仍然接近於初始的溫度。而最外部的圈層,包括現今所指的巖石圈和上地幔,已經變得相對較冷。這樣,在最外部圈層之下的部分由於迅速變冷收縮,而向地球內部分離。分離所留下的空間由最外部圈層在重力作用下向內收縮來充填,這一收縮充填作用使地球最外部的圈層處在一種橫向擠壓的狀態中。收縮說首次提出瞭具有明確物理基礎的全球性動力地質原因,較之以前各學派對地殼運動認識上的一個明顯進步,在於它揭示瞭地殼水平運動的存在。但是,收縮說從提出開始就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主要是無法證實地球表面的構造確實是由收縮造成的,它對廣泛分佈的由正斷層表現的張性區域也無法解釋。20世紀20年代中期,放射性射線發現後,人們認識到,地殼中同位素衰變放熱可能導致地球(或地殼)熱脹。冰期和間冰期的發現和證實,表明地球表面可變冷也可變熱。

  

參考書目

孫榮圭著:《地質科學史綱》,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