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超基性噴出巖。1969年首次發現於南非巴伯頓山地的科馬提(Komati)河流域,故名。原意隻限於太古代綠巖中枕狀巖流頂部的、具鬣刺結構的超鎂鐵質熔巖。巖石主要由橄欖石、輝石的斑晶(或骸晶)和少量鉻尖晶石以及玻璃基質組成。次生礦物主要有蛇紋石、綠泥石、角閃石、碳酸鹽礦物以及磁鐵礦等。可具枕狀構造、碎屑構造;特別是具典型的鬣刺(魚骨狀或羽狀)結構,其特點是橄欖石呈細長的鋸齒狀斑晶,當這些晶體近於平行叢生時形如鬣刺草,是淬火結晶的產物。在化學成分上典型的科馬馬提巖以MgO>18%(無水)、CaO:Al2O3>1、高 Ni、高Cr、高Fe/Mg、低堿為特征。在巖石學研究的早期,曾認為超基性巖是一種無噴出相的巖石。科馬提巖的發現對證實超基性巖的巖漿成因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地幔高度部分熔融的產物,是地球早期富鎂原始巖漿的代表。科馬提巖一詞已被擴大使用,廣義的科馬提巖(或稱科馬提巖系)中,除上述典型科馬提巖外,還包括與之有成因聯系和具科馬提巖某些特征的玄武巖。因此有人認為在礦物組成和結構上還應包括快速生長的、具細桿狀骸晶結構的輝石。在化學成分上,提出玄武質科馬提巖的 MgO>12%(或>9%),CaO:Al2O3>0.8。有人將廣義的科馬提巖分為橄欖質科馬提巖(典型科馬提巖)、玄武質科馬提巖和科馬提質玄武巖,對後兩者使用慎重。在南非、澳大利亞西部、芬蘭、美國、加拿大的太古代綠巖中常有科馬提巖出露。與科馬提巖有關的礦產有金、銅、銻、鎳,其中鎳礦儲量尤為豐富,有時也有溫石棉、菱鎂礦、滑石等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