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理學傢。1918年5月11日生於紐約,1939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1942年得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瞭美國發展核武器的工作。戰爭結束後到康奈爾大學任教。自1951年起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授至今。

  費因曼於40年代發展瞭用路徑積分表達量子振幅的方法,並於1948年提出量子電動力學新的理論形式、計算方法和重正化方法,從而避免瞭量子電動力學中的發散困難。由於這一貢獻他和美國的J.S.施溫格、日本的朝永振一郎共同獲得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量子場論中的“費因曼圖”、“費因曼振幅”、“費因曼傳播子”、“費因曼規則”等均以他的姓氏命名。1958年他和M.蓋耳-曼合作,提出瞭弱相互作用的矢量-贗矢量型理論(即V-A理論,又稱普適費密型弱相互作用理論)。這是經過20餘年曲折發展以後所達到的關於弱相互作用的正確的唯象理論。這一理論為以後S.溫伯格、A.薩拉姆和S.L.格拉肖建立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見電弱統一理論)開辟瞭道路。在50年代前期,費因曼還曾經從事於發展液氮的微觀理論的研究工作。60年代末期,在高能電子和核子的深度非彈性磁撞的實驗基礎上,他還提出瞭強子結構的“部分子模型”。費因曼的重要著作有:《量子電動力學》、《費因曼物理學講義》三卷、《量子力學和路徑積分》,與A.R.希佈斯合著《光子強子相互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