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季作物生長後期的株、行或畦間播種或栽植後季作物的種植方式。採取這種方式時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共生期隻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時間,因而是一種旨在解決前後季作物間季節矛盾的復種方式(見間作)。

  套作的主要作用是爭取時間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多應用於一年可種2季或3季作物,但總的生長季節又嫌不足的地區。實行套作後,2種作物的總產量可比隻種1種作物的單作產量有較大提高。套作有利於後作的適時播種和壯苗全苗;在一些地方採用套作可可以躲避旱澇或低溫災害;還有緩和農忙期間用工矛盾的作用。套作在中國起源甚早。公元6世紀《齊民要術》中已有大麻套種蕪菁的記載。到明代,麥棉套種、早稻套晚稻等已有一定發展。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實行套作最普遍的國傢之一。主要的方式有:小麥套玉米,麥、油菜或蠶豆套棉花,稻套紫雲英以及水稻套甘蔗、黃麻、甘薯,小麥套種玉米再套甘薯或大白菜等。套作也見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傢。

  不同的作物在其套作共生期間也存在著相互爭奪日光、水分、養分等的矛盾,易導致後季作物缺苗斷壟或幼苗生長發育不良。調整的措施包括:選配適當的作物組合,盡量使前後作物能各得其所地合理利用光、熱、水資源;以及通過適當的田間配置,如調節預留套種行的寬窄、作物的行比、作物的株距行距和掌握好套種時間等。(見彩圖)

麥田套種草木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