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原糧清理除雜、脫殼、去皮或研磨、篩選,使其成為不同等級的粒狀或粉狀成品糧的機械和設備。

  概況 中國在西元前5000~前3000年的仰紹文化時期,就有瞭加工糧食用的石磨盤和碾棒。杵臼的發明,歷史已有約3000年。到西漢時期,又先後發明瞭腳踏碓、畜力碓和水碓,並有瞭清選糧食用的扇車。晉朝杜預製作瞭由水力同時驅動幾個碓以加工糧食的“連機碓”。16世紀末,中國的碾米工藝和機具已初步完善善。19世紀末引進橫式鐵輥筒輾米機和立式砂臼碾米機後,糧食加工機械進一步發展。歐洲在12世紀已使用風力驅動的碾磨。匈牙利18世紀創制瞭鋼輥磨,但直至1870年才大規模用於加工糧食。

  工藝流程和主要設備 糧食加工的工藝流程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把稻谷、高粱、粟、黍稷等原糧脫殼、去皮,碾成粒狀成品糧;另一類是把小麥、玉米、大麥、蕎麥、莜麥等原糧去掉皮層和胚芽,研磨成成品粉。稻谷等原糧加工的一般過程是:原糧先經圓筒初清篩,再經往復振動篩、高速振動篩、比重去石機和磁選設備等(見糧食清理機械)清除各種雜質後,進入礱谷機,脫去並分離稻殼。排出的谷糙混合物送入谷糙分離機。在中國,主要發展平面回轉谷糙分離篩,利用稻谷和糙米在粒度、比重、摩擦系數和彈性等方面的差異,將未脫殼的稻谷分離出來並送回礱谷機;糙米則進入碾米機碾制成白米。然後經成品整理,除去糠粞碎米,即得成品白米。中國農村常用碾米機直接將稻谷加工成白米,但出米率較低,碎米較多。稻谷碾米的工藝流程及使用的主要設備見圖。

  小麥等加工的過程是原糧由初清篩初步清理後,經振動篩、打麥機、精選機和洗麥機等清除各種雜質和粘附在麥粒表面的泥垢污物。清理後的凈麥再經磁選設備除去磁性雜質後進入磨粉機研磨成粉,經平篩篩理後提取面粉,中間物料再進入另一臺磨粉機研磨,如此反復提取面粉,最後將麩皮經刷麩機和圓篩處理後排出。在制作特等或上等面粉時,還使用清粉機,從磨粉機和平篩排出的中間物料中分離出純的和較純的胚乳顆粒,進一步研磨成特等和上等面粉。

  發展趨向 糧食加工機械中與糧食接觸的部件將更多地采用合金和非金屬材料,以防銹蝕和保障成品糧清潔衛生;機架將采用輕金屬和薄壁型鋼結構以減輕重量,並盡量利用設備內部空間佈置構件以縮小體積。工作部件和運動件的使用壽命和互換性將進一步提高,而緊固點和零部件的數量則將簡化和減少,以縮短工作部件的裝拆時間和減少散落零件。一機多用以及設備的自動控制和安全保護裝置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此外由於小麥經碾皮後制粉可得到更多色澤好的面粉,因而小麥碾皮設備也有發展前途。

  

參考書目

 無錫輕工業學院、武漢糧食工業學院編:《碾米工藝與設備》,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1986。

 In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itish and Irish Millers Ltd.,The Practice of Flour Milling,2nd ed.Dimleby PrintersLtd.,Richmond,England,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