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目前主要發現於黃河中遊和漢水上遊地區,包括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灣文化和李傢村文化。它們都早於仰紹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未校正)年代大體在西元前5500~前4800年之間。這類文化遺存的較多發現,標誌著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取得瞭重大進展,對於探討仰紹文化的淵源和追溯更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發現與命名 50年代末60年代初,陝陜西華縣的元君廟墓地、老官臺遺址和西鄉李傢村遺址的發掘或試掘,發現一種早於仰韶文化的遺存。70年代中期,發掘瞭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和密縣莪溝北崗等遺址,這些遺址的新石器早期遺存比較豐富,放射性碳素斷代的年代都比較早,從而使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工作,取得瞭重大的突破。上述遺存由於分佈地域不同 ,文化面貌存在很大的差異。根據它們的不同性質和特征,現已給予不同的文化命名。大體說來,分佈於豫中、冀南一帶的早期遺存,有人主張將其分別稱為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但也有人認為它們屬於一種文化,隻是存在南北地域上的差別。分佈於關中、隴東一帶的,有人主張把它命名為大地灣文化。而陜南的早期遺存,有人認為它另具特征,應單獨命名為李傢村文化。它們都早於仰韶文化,又都與各地區的仰韶文化存在淵源關系,因此,有人把它們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

  一般特點 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共同特點,大體上可以概括為:①遺址面積不大,一般多在1~2萬平方米左右,有的僅幾千平方米。文化層較薄,一般隻有0.5~1米左右,灰土顏色淺,出土遺物很少。②農業生產已占主導地位,有的遺址還發現過炭化的粟或黍,並飼養豬、狗等傢畜。同時,漁獵和采集經濟仍占一定的比例。③制陶工藝比較原始,皆為手制,陶質疏松,火候一般較低。器形比較簡單,以三足缽和圜底缽為其共同特征。其他如圈足碗(缽)也較為突出。④生產工具方面,磨制技術已相當發達,但仍有一定數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殘餘(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裴李崗文化 1977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主要分佈在豫中一帶,豫北和豫南也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未校正)約為前5500~前4900年。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除裴李崗外,還有密縣莪溝北崗和新鄭沙窩李等。裴李崗遺址在新鄭縣城西北約7.5公裡處,位於雙洎河拐彎處北岸的一個崗上,高出現代河床約25米。發現有窖穴、陶窯和墓葬等遺跡。莪溝北崗遺址在密縣城南綏水和洧水交匯的三角地帶,高出現代河床約70米,發現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

  村落遺跡以莪溝北崗的較重要。似有一定佈局,居住建築集中在遺址的中部,窖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發現6座半地穴居址,有圓形和方形兩種,面積都較小。保存較好的圓形房基直徑2.2~3.8米,屋內有灶址,硬土居住面邊緣緊靠坑壁處均勻地分佈著幾個柱洞,一般在南壁或西南壁設斜坡形或臺階形的門道以供出入。窖穴有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3種,其中少數為圓形小口袋狀穴,說明這種窖穴早在仰韶文化之前就已經出現瞭。

  裴李崗文化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作物有粟。農業生產工具以磨制帶鋸齒的石鐮、長條形兩端弧刃或舌形一端刃的扁平石鏟、琢制近似鞋底形下帶 4個柱狀足的石磨盤(附磨棒)等最具特征(見彩圖)。還飼養豬、狗等傢畜,兼營漁獵和采集,並發現有燧石打制的刮削器和骨鏃等工具。制陶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在裴李崗發現1座陶窯,窯室圓形,前面有火道。結構屬於橫穴窯,可能是仰韶文化橫穴窯的前身。陶器均為手制,多采用泥條盤築法,陶質比較疏松,表皮容易剝落,據紅陶樣品的測定,其燒成溫度達900~960℃。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泥質灰陶罕見。泥質陶多素面,有的略為磨光。夾砂陶則摻以細砂或蚌殼末。部分的飾有篦點紋、弧線篦紋、劃紋、指甲紋和乳釘紋等,個別遺址還發現過很淺的細繩紋。器形有杯、碗、盤、缽、三足缽、雙耳壺、三足壺、深腹罐、鼎、豆、勺和器蓋等,其中以三足缽和肩部帶半月形雙耳的壺最有代表性。還發現有陶塑人頭、豬頭和羊頭等藝術品。

裴李崗文化鋸齒刃石鐮 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遺物)

裴李崗文化的石磨盤石磨棒 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遺物)

裴李崗文化的陶器

  氏族墓地以裴李崗的保存較好,共發現墓葬 114座。分佈比較密集,墓坑均為長方形的淺豎穴,基本上都是南北向。除1座為兩人合葬外,其餘均為單人葬,葬式仰身直肢,頭向南。一般都有隨葬品,少者1件,多的14件。主要是陶器,最常見的有雙耳壺和三足缽。隨葬石器的較少,一般是石磨盤、磨棒與石斧、鐮、鏟兩類工具分別隨葬。這種現象是否與男女性別分工有關,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掘和人骨鑒定。莪溝北崗的墓葬情況與裴李崗基本相同,但少數墓挖有放置隨葬品的壁龕。

  磁山文化 1973年首次發現於河北省武安縣磁山。主要分佈在河北的中南部,從武安到容城一帶發現數處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未校正)約為前5400~前5100年。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僅磁山一處,在武安縣城西南洺河北岸的臺地上,高出現代河床25米。

  磁山發現的兩座房基,圓形或橢圓形,都屬於半地穴式的建築。窖穴460多個,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等幾種,以長方形窖穴最多。

  農業是主要的生產部門,在磁山80個窖穴中發現有腐朽糧食的堆積,有的厚達2米以上。據灰象分析確定是粟。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鐮、石鏟和石磨盤等。器形與裴李崗略有不同,如石鐮不帶鋸齒;石鏟多呈梯形,或頂部較窄;石磨盤則多呈柳葉形,四足或三足,少數的無足。傢畜有豬和狗,還可能已馴養瞭傢雞。另外,骨鏃、魚鏢、網梭以及鹿類、魚類、龜鱉類、蚌類和鳥類等骨骸的發現,表明漁獵經濟在當時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遺址中榛子、胡桃和小葉樸等炭化果實的出土,則說明人們還從事一定的采集活動。

  陶器手制,采用泥條盤築法和捏塑法制成。部分陶器的內壁凹凸不平,器形也不規整。以夾砂陶為主,羼和料有石英、粗砂、細砂和雲母等,包括紅、褐、灰褐色3種,但灰褐色的很少。泥質陶隻有紅色一種,數量不多。據磁山出土紅陶樣品的測定,其燒成溫度為700~930℃。器表以素面為主,紋飾有繩紋、編織紋、篦紋、附加堆紋、剔刺紋、劃紋和乳釘紋等,以繩紋最多。器形有杯、碗、盤、缽、三足缽、雙耳壺(小口長頸罐)、罐(有的帶圈足)、豆、盂、支架和器蓋等,以盂和支架最有代表性,這兩種器形均不見於裴李崗文化。出土骨器相當多,除前述外,還有刀、錐、鑿、鏟、梭針、針和笄等。另有少量的蚌、角器。

  大地灣文化 有人把關中、隴東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稱為老官臺文化,並把仰韶文化北首嶺類型也包括在內。但有人認為老官臺遺址的內涵很貧乏,北首嶺類型仍屬於仰韶文化的范疇。因此,後來又有人主張以發掘面積較大、內涵比較豐富的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遺址(下層)來命名,稱為大地灣文化。類似的遺存在陜西華縣元君廟、渭南北劉和臨潼白傢等地都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未校正),約為前5200~前4800年。

磁山文化的遺物

  大地灣遺址下層(即一期遺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在一座窖穴中發現瞭農作物黍的遺存。陶器皆為手制,火候較低,陶質疏松,以夾細砂紅陶為主,泥質的很少,部分陶器還有外紅裡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紋飾以網狀交叉繩紋最為突出。彩陶很少見,主要是在缽的口沿外面繪一道紫紅色寬帶紋。有些陶器的口沿作成鋸齒狀。器形以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具有代表性,其他還有圜底缽、球腹壺、深腹罐、圈足罐等。石器系磨制或打制,也有少數的采用琢制。有刀、斧、鏟、敲砸器、刮削器等。骨器有錐、鏃、鑿等。陶制工具僅見紡輪一種。

大地灣文化的陶器

  李傢村文化 秦嶺以南的陜西省西鄉縣李傢村遺址,也出有與大地灣文化相似的陶器,如圜底缽、圈足碗和缽形三足器。其他的陶器還有大口罐、凹底罐和小杯等。這裡的某些器形,如平底缽、杯形三足器等,與仰韶文化北首嶺類型也很相似。有人曾把這類遺存歸入所謂的老官臺文化;但從整個文化內涵來看另有特點。同類遺存主要分佈在陜西省南部的漢水上遊地區,在西鄉何傢灣、洋縣土地廟、安康郭傢灣等地都有發現。近來也有人主張把這類遺存命名為李傢村文化。不過關於它的文化性質等問題,在考古界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估計其年代應與大地灣文化相當或稍晚。

  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普遍存在細石器殘餘,這表明它們與以河南靈井和陜西沙苑為代表的中石器遺存有著淵源關系(見中國中石器時代考古)。從建築遺存、埋葬習俗、農業生產,特別是陶器形制、紋飾等方面考察,它們與後來仰韶文化的聯系更為密切。目前一般認為仰韶文化後岡類型與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具有一定的繼承發展關系,仰韶文化北首嶺類型和半坡類型與大地灣文化具有承襲發展關系。至於李傢村文化則可能同漢水流域韶仰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因資料較少,還有待繼續探討。

  對今後工作的展望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探索工作,目前隻是開始。關於上述文化的分佈、類型和分期以及向仰韶文化的過渡發展等,尚有待於深入研究。從年代和發展水平看,上述文化還不是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因此,尋找更為早期的遺存,是今後調查、發掘的重要內容。通過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探索原始農業的起源,也是很有意義的課題。

  

參考書目

 安志敏:裴李崗、磁山和仰韶──試論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淵源及發展,《考古》1979年4期。

 魏京武:李傢村、老官臺、裴李崗──關於黃河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1年4期。

 張朋川、周廣濟:試談大地灣一期與其它類型文化的關系,《文物》198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