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在貼近地面的大氣中組成的懸浮體。出現霧時,地面的水準能見度降低。一般把水準能見度小於1000米的霧現象稱為霧,能見度在1~10千米的,稱為輕霧。

  霧中水滴稱為霧滴,其半徑大多數為2~15微米,有的可達60微米。霧滴濃度(指單位體積空氣中的霧滴數)一般為1~100個/釐米3,濃霧中可達500個/釐米3;霧霧中含水量(指單位體積空氣中霧滴的質量)一般小於0.1克/米3,濃霧可達1克/米3。用光學方法測量的結果表明:霧中還有一些半徑為0.4~1微米的小滴,濃度有時達到1000個/厘米3,但其存在對霧的含水量的貢獻很小。輕霧中的霧滴更小,含水量也很小(約0.01克/米3)。0°C以上的霧稱為暖霧;0°C以下的霧稱為冷霧。由於溫度不同,霧滴的性質也不同。冷霧一般由過冷水滴組成,又稱過冷霧。也有含冰晶的,溫度愈低,霧中出現冰晶的概率愈大。完全由冰晶組成的冷霧,稱為冰霧。

  霧按其成因可分為四類:①輻射霧。夜間地面因輻射而冷卻,使貼近地面的空氣層中的水汽凝結而成霧,一般發生在晴朗無風(或小風)的夜間,日出之前最濃,日出後隨地面氣溫升高而逐漸消散或上升為層雲。這種霧的厚度一般為100~200米,最薄的隻有2~3米(貼近地面)。②平流霧。暖濕空氣移至較冷的下墊面上,其下部的水汽因冷凝而形成的霧,常常在冬季發生。它持續的時間一般較長,厚度較大,有時可達幾百米。③蒸發霧。冷空氣移到較暖的水面上,水面快速蒸發,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而形成的霧。④鋒面霧。暖鋒前降的雨蒸發後,使低層空氣接近飽和,加上平流冷卻作用或者隨著鋒面的移近,氣壓下降,使溫度稍有降低而形成的霧。

  霧凇 它是低溫時過冷霧滴或水汽在樹枝、電線等物體表面撞凍或凝華而形成的冰晶沉積物(見彩圖)。常在嚴寒的霧天或相對濕度很大的霧天出現。它一般呈白色或乳白色,由無數小冰珠或小冰晶重疊組成,有時增長得很厚。霧凇有兩類:①由水汽在物體表面凝華而成的針狀霧凇,呈枝狀的白色晶體,質地松散,容易震落,多出現於微風嚴寒的天氣。②由過冷霧滴在物體上凍結而成的粒狀霧凇,表面起伏不平,多朝一個方向增長,呈乳白色,多出現於微寒、濃霧、有風的天氣。當風較大時,過冷霧滴常撞凍在物體的迎風面上和突出部位。這種霧凇增長較快,有時可很厚。霧凇嚴重時會影響交通運輸、通訊和輸電線路的正常運行。

樹幹上的粒狀霧凇

鐵絲網上的針狀霧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