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所。成立於1946年。原名是蘇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由1939年蘇聯科學院海洋學委員會首任主席П.П.希爾紹夫組建的蘇聯科學院海洋研究室擴建而成。為紀念首任所長П.П.希爾紹夫,1968年該所正式改為現名。該所的總所設在莫斯科,另有列寧格勒北方分所、加裡寧格勒大西洋分所、格林瑞克南方分所。莫斯科總部內設5個研究部,下轄28個研究室和若幹研究組,分別從事海洋物理學、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學、海洋地球物理學、海洋生物學以及觀測技術的綜合研究。。3個分所側重於某些專題和區域海洋學的研究。該所擁有“勇士”號、“庫爾恰托夫院士”號、“門捷列夫”號、“宇航員Ю.加加林”號等十多艘海洋調查船,以及“黑海”號、“皮塞斯”號、“百眼巨人”號等水下調查裝置。

  該所任務主要是研究海洋學基礎理論,特別是海洋動力學和生物結構等問題,並開展對海洋的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過程的調查研究,以及裡海水位變化的專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大洋水文學、世界大洋物理場、海-氣關系、海洋中物質變化的化學過程、海底構造、海洋生物生產力的控制。該所對調查工具、實驗方法和水下技術以及海底礦床的研究也很重視。

  該所對世界各大洋以及極地水域進行瞭廣泛的調查研究,調查瞭洋底錳結核礦、金屬軟泥及稀有元素的分佈,確定瞭大洋生物分佈基本規律,發展瞭全球海洋與潮汐的數值模式、全球海-氣相互作用的數值模式、海洋生物群落作用的數學模式,充實瞭巖石圈運動的理論,提高瞭水下觀測技術等。研究所的論文集已編出100多卷,出版瞭《太平洋》、《海洋學》(10卷集)、《世界大洋圖集》等專著。主要刊物有《海洋學》和《海洋水文物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