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野外勘測、試驗和查考等方式收集水文資料存貯檢索等資料的工作。是無資料地區或短缺資料地區取得有關水文資料的一種重要手段,能補充水文站網定位觀測的不足。

  水文調查的內容有暴雨、洪水調查,枯水調查,流域、水系調查,洪泛區調查,水資源調查,水量調查和為某一專門目的服務的各種調查。

  暴雨、洪水調查 目的是查明歷史上或近期(包括當年)發生的大大暴雨洪水情況,取得必要的調查資料以滿足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各種規劃的需要。暴雨調查內容包括歷史、近期或當年洪水的相應暴雨,即暴雨的中心位置,一次降雨總量、歷時、大致過程及其分佈范圍,並盡可能查考有關天氣資料從而分析暴雨的成因。這些調查資料是設計暴雨計算的重要依據。洪水調查指包括考察洪水痕跡和收集有關資料,推算一次洪水的總量、洪峰流量、洪水大致過程以及重現期的全部技術工作。洪水調查分歷史洪水調查和近期或當年特大洪水調查。

  枯水調查 目的是查明歷史上出現的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一定重現期的枯水流量,持續時間,發生次數,是否斷流和旱災情況等。20世紀50年代末,長江流域進行瞭枯水調查,在四川涪陵縣的長江河段的江心巖石即白鶴梁上,發現自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以來的歷年枯水位石刻題記163條。經測量考證,把長江上遊的枯水位資料系列延至距今1220年以前,這是十分寶貴的資料。

  其他調查 流域、水系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地形、土壤、植被和水系等自然地理條件;水位、流量、含沙量和水質等水文條件;水利設施、土地利用、工農業用水、通航和社會經濟等人類活動。洪泛區調查是查明不同重現期洪水的淹沒范圍、水深及其容量,要測定沿河廠礦、居民點、道路和田塊等的位置和高程,在平面圖上標出洪水能淹沒的范圍,為防洪調度和防護、轉移工程措施的運用提供參考依據。水資源調查主要是查明水量和水質的時間變化和地區分佈,為水資源評價提供依據。調查范圍大小視需要而定。水量調查是查明水文站定位觀測受蓄水、引水、排水和分洪等人類活動影響的水量,為水文資料的還原計算、水文規律的分析提供依據。這種調查一般是在測站以上的流域內和河段上進行的。此外,還有為抗旱需要而進行的水源調查;為查明水體污染的水質調查;水網地區一定區域內進出水量和河網水量調查;灌溉用水調查;凌汛調查和河源調查等。

  調查方式 水文調查通常采用野外查勘、測量、試驗、實地訪問和向有關部門搜集各種資料等方式。在無水文站網地區進行河川水文調查時,要進行必要的流量、水質測定和下滲試驗;在進行洪水調查時;除進行洪水痕跡、發生日期的現場調查訪問外,要進行洪痕高程、河道縱橫斷面的測量,收集、考證歷史文獻的有關記載等。60年代以來,水文調查引進瞭新技術。遙感技術,尤其是多波段攝影、微波掃描及紅外技術,已應用於流域自然地理和各種水體及其污染的研究(見水文遙感技術)。核技術在測量土壤水、積雪、研究地面水、地下水和泥沙運動等方面也獲得瞭一定的進展(見水文核技術)。